“负加工费”首现 企业压力陡增
3月以来,随着原油价格高位波动,国内石化产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整个烯烃、芳烃产业链均受到重大影响,产业企业普遍出现加工费亏损的情况。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3月8日,芳烃产业中,PTA首次出现“负加工费”,企业理论亏损高达4000元/吨。经历了上周原油价格调整后,尽管现有PTA加工费又重回到300元/吨左右,但仍相对较差。与此同时,首当其冲的油制PP、PE等也出现大面积亏损,油制烯烃理论亏损一度达到2000元/吨。产业链利润的进一步恶化,令不少石化产业企业展开了“自救”之路。眼下,市场迎来了检修降负潮,在运用市场化手段的同时,不少企业积极借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套保、锁加工费等方式成为企业管理加工费风险的利器。
石化产业加工费遭严重挤压
当前,在国际原油高价格高波动下,国内芳烃、烯烃市场的上游与下游出现明显割裂,石脑油的高利润对下游成品的加工费形成较大挤压。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以PX为例,当前PX—石脑油的价差维持在110—230美元/吨,该价差已经低于许多PX装置的生产成本。高油价高波动已经对芳烃、烯烃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近期原油价格涨幅较大,但受到各自品种供需矛盾的影响,下游化工品的涨幅明显不及原油,使得包括PP、PE、PTA、MEG在内的多种化工品利润出现比较大的压缩。”光大期货分析师周遨说。
面对辅料的涨价,PTA的加工费已经进入亏损区间。“2022年3月9日,PTA的加工费为-96元/吨;生产1吨PTA,不仅白干,一分钱加工费没有,还要往里头贴96元/吨。在见证了负油价之后,再一次见证历史。”聚酯产业链资深人士张浩(化名)在朋友圈感慨道。
“目前终端、聚酯、PTA环节工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亏损已成为产业链的普遍现象。”天风期货分析师刘思琪表示,高成本下芳烃产业链企业或将面临成本不断上移和需求负反馈的双重打击。尽管上周出现原油大幅下跌,成本端下跌,但产业仍面临原料库存贬值的风险。“对于产业链的企业来说,油价供应瓶颈未解决之前,高成本的压力持续,企业生产利润或持续维持偏低。”
“从国内来看,烯烃产业链上油制的产品亏损也已经是普遍的现象,油制PP、PE等大面积亏损,油制烯烃理论亏损一度达到2200元/吨。”物产中大化工集团产研部相关负责人欧阳帆也向期货日报记者介绍说,从产能周期的角度看,聚烯烃仍处在投产阶段,而每年一季度又面临着季节性的高库存矛盾,不利于产业链利润的扩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以炼化一体化装置为主的大型石化企业尚可通过石脑油、汽柴油的利润保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而对于单套装置为主的生产企业,不仅要面对石脑油采购运输不畅的环境,还要面对开工延续性和生产利润都受到上游侵蚀的情况。
事实上,油价大幅上涨对不同的烯烃产业链企业也有不同的影响。“就炼化一体化企业来看,由于烯烃主要是配套装置,并非企业主营产品,烯烃业务营收一般只占企业整体营收的10%左右,所以烯烃亏损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小,企业经营情况更多受到成品油等主营产品的加工费影响。”周遨表示,对于部分单体装置来讲,油价大幅波动对企业经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例如PDH,由于加工费的大幅压缩,企业部分装置选择检修或降低负荷,部分企业甚至选择外采丙烯。
成本端的高波动同样损害了下游企业的利益。嘉悦物产集团杭州中菁实业有限公司PVC事业部副总经理叶辰表示,目前,聚烯烃下游工厂仍处在需求季节性恢复的过程中,成品难调涨,新增订单弱。面对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无法有效地锁定订单成本,部分行业也同样陷入亏损的困境。“对于下游生产制品的小企业来说,在订单下滑的背景下,原材料价格暴涨对于小企业的稳健经营提出了更高的风控要求。”
行业亏损倒逼企业掀检修潮
面对持续的严重亏损,企业一般会采取降负生产、提前检修、计划外的停车等行为,通过供应缩减实现供需再平衡,以修复利润。
记者了解到,当前,烯烃和芳烃产业链的上游生产企业都面临生产亏损的压力,油化工的石化企业目前由于生产亏损已经部分降负荷,聚酯工厂由于加工费亏损部分工厂也已经传出降低负荷的消息。
“伴随原油价格的阶段回落,PTA的生产利润虽然有所修复,但300元/吨左右的加工费依然不能维持PTA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为应对产业的大面积亏损,PTA工厂在3—5月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检修,但这些检修产生的去库效果相对有限。”国贸期货分析师陈胜如是说。
目前来看,聚酯产业链中,PTA装置计划外的检修公布陆续增加,部分主流供应商延长检修时间、降负荷。根据CCF的数据,截至3月18日,国内PTA负荷已下降至73.7%,较春节前负荷下降10.7个百分点,后续仍有工厂计划执行检修计划,负荷有望继续下降。
不过,通过平衡表计算,未来几个月PTA工厂的装置检修仅带来30万吨左右的去库,库存去化的效果一般。“除乍浦区域的现货受到物流影响外,市场整体的现货流通并不紧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前较大的PTA社会库存。”陈胜表示,当前,除瓶片以外,长丝、短纤等聚酯产品的情况不容乐观,聚酯整体表现为低利润高库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家对煤炭价格的有利调控,目前煤化工路径利润较好。
“理论上,当前油制化工品的利润相比于煤制而言会较低,石化厂的经营压力相对较大,降负减产的消息比较多。但就某一特定的工厂而言,不同工艺之间相互切换的可能性比较低。”叶辰解释说,煤化工的企业在成本上比油化工企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装置的切换需要考虑工艺能力、综合禀赋等要求,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现象发生。
对此,有塑料生产厂家表示,没有多大利润的话只能先减产,出完库存再说。事实上,当前,PP/PE石化企业负荷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部分装置提前检修应对亏损。
据统计,2022年3月PP、PE炼化企业检修装置继续增加,国内外PP涉及检修产能近400万吨,国内PE涉及检修年产能418万吨。
“目前,首当其冲的是烯烃上游工厂(尤其油制),因大幅亏损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其日常生产及销售,加上高库存和高成本的风险,生产时不得不考虑主动调节以缓解经营压力。”叶辰表示,直面高油价对应高丙烷价格,PDH企业始终难以修复反季节性的亏损。“丙烷—丙烯—聚丙烯全链条亏损,PDH连同外采单体企业也同样出现部分降负,甚至已有停车现象。”
“以当前整个烯烃的开工率情况来看,降负未达到减少亏损的效果。”在叶辰看来,一方面,由于部分检修及降幅仍处在计划阶段,另一方面,成本端波动仍在加剧,但高价销售情况不佳,短期看,依靠产业自身调节行为无法完全起到较好的缓解经营压力的效果。
衍生工具成企业稳经营利器
相较往年,今年大部分化工产品亏损,企业也面临整体利润大幅萎缩的压力。目前来看,成本高波动下,一体化企业如何降低原料采购成本,锁定加工利润是石化产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内化工板块期货品种丰富,产业链配置完善,最近不断有化工企业考虑合作管理加工费业务,期货已成为上游工厂管理加工费风险的有力衍生工具。”欧阳帆如是说。
在他看来,现阶段上游石化企业可能主要是通过能源期货锁定成本,在有利润的情况下盘面抛出产成品锁定工厂加工费。例如MTO、PDH等企业的加工费管理;下游制品工厂主要通过PP/PE等期货品种锁定远期原材料成本。
对于这一点,张浩也深有感触。多年来负责PTA市场销售的他也是期货市场中的“受益者”。当看到“活久见”的负加工费,张浩第一时间感慨,如果企业能够提前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锁加工费就可以成功规避这一风险。
“理论上,PTA工厂应该在加工费合理的时候(比如700元/吨),通过在期货市场买原材料卖出PTA锁定加工费,如果这样子做了,就可以成功规避负加工费,通过期货实现以持仓时间换来加工费空间。”张浩表示,当然,有可能企业在锁加工费之后,加工费并没有萎缩,但是它还可以展期,继续等待未来加工费萎缩的时候再解锁。
张浩表示,在过去的两年里,原材料呈现back结构,而PTA的结构为contango,市场给的无风险展期收益竟然达到400元/吨以上。锁加工费也成为不少PTA企业期现结合常用的方式之一。
“面对成本的上涨,PTA一体化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买入原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通过期货的上涨弥补现货原料成本大幅抬升带来的亏损;另外,还可以买入原油看涨期权,原油上涨时通过期权的盈利弥补现货成本上涨带来的损失,如果原油下跌,企业仅损失一定的期权费。”刘思琪表示,同样对下游聚酯企业来说,可以买入PTA期货、期权套期保值,通过套保规避原料上涨带来的成本抬升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相对分散,但经营更为灵活,在过去几年也开始尝试使用衍生工具来优化自身的成本。
“相比于上下游工厂,中游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更为直接,但也发现单纯通过套期保值无法完全弥补贸易环节中的亏损,开始积极尝试利用期权的非线性损益结构优化自身风险管理方案,并结合含权贸易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服务。”叶辰如是说,目前,石化产业中常用的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方案包括基差点价、含权贸易、加工费管理方案等。
期货日报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化工行业与期货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化工品依据期货工具进行定价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通过期现结合,产业企业稳定了上下游的产销关系,调节市场供求,达到锁定生产成本、稳定生产经营利润的目的。
“聚烯烃期货价格已经成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行业内采用期货价格加升贴水确定贸易价格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普遍。”周遨表示,在原料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生产企业通过期货点价,可以提前锁定销量及价格,拓宽销售渠道;下游工厂可以实现多次点价,规避结算价格高带来的经营风险。
在受访人士看来,当前,无论是一体化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利润压缩甚至亏损的压力,做好风险管理十分重要。“近两年随着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增加,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交易所和市场不断向实体企业传授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帮助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解决价格高波动的风险。”刘思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