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共同开展“202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活动,以“早预警、早行动”为主题,提示公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关注气象变化,做好准备并能够提前采取行动,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年来,因极端天气变化导致的天气风险日益增多,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逐年上升,天气风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据相关统计,全球30%—50%的GDP面临天气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对气候变化和各行各业强烈的风险管理需求,国际市场推出了天气指数及其衍生品。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给农业等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天气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稳定生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专家介绍,将表征温度、降水、降雪、飓风等天气现象强弱的天气指数与衍生品交易机制相结合,开发基于天气指数的天气衍生品,以市场化手段转移天气风险,能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起到削弱或抵消天气风险的作用。

以温度衍生品为例,如果农户担心自家大豆或玉米因持续晴热高温而减产,为了规避风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买入温度指数期货。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则温度指数相应上涨,平仓后就能获得相应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高温带来的减产风险。

有国外学者在对美国伊利诺伊州等不同区域大豆和玉米生产者利用温度指数衍生品对冲风险表现的研究中发现,购买相关衍生品能够使其面临的以产量作为衡量标准的收入风险降低10.8%—46%。

大商所立足东北,始终把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发挥市场功能的立足点。据了解,早在2002年大商所便成立专门研发小组,开始关注、跟踪、研究国际温度指数及其他天气衍生品发展情况。2005年,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聚焦积温、降水、土壤墒情等大宗作物产量相关的天气系列指数及相关指数衍生品研发。此后,大商所持续深化天气期货的研发工作,2009年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合作完成日平均温度等指数的编制,并在大商所官网和中国天气网公开发布。2017年大商所同中央气象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围绕天气期货的开发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更为深入的、在国际上亦有创新性的“作物产量气象因子系列指数”合作研发等,为保障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蓄力。2021年以来,双方进一步合作,更新了我国近30年城市温度波动数据,完善了基于精细化天气预报的温度指数编制方案,并在各自官网发布;同时持续探索研发天气指数衍生品,并将其作为大商所向指数板块业务拓展的重点品种之一。

市场人士表示,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深入合作,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各类天气指数,拓宽气象信息应用范围,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了解天气风险的便捷渠道,提升农业天气风险管理意识,并为下一步探索研发相应期货衍生品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