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如何看待家长“鸡娃”?把握好度是关键

近日,#如何看待家长“鸡娃”#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网友表示“不卷不行,学校学了一滴水,考试考了一片海”“家长累,学生苦”“孩子快乐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家长“鸡娃”行为情有可原,但其是否产生正面效果有待商榷,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想发挥“鸡娃”的最大效用,把握好度是关键。

“鸡娃”何以出现?“鸡娃”一词是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位家长的愿望,他们对孩子拥有殷切的希望,期盼孩子成为优秀的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不那么平坦。面对内卷化的社会,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在弯道超车,超前学习、全面学习似乎成为家长圈默许的常规。“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家长“鸡娃”行为却并没有停止。

“鸡娃”是否奏效?有的家长觉得某一科考试分数不理想,就立刻给孩子补习,甚至一门科目找来好几个老师,让孩子“博采众长”。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有几个分身,可以同时学习多项技能。更有甚者将孩子的日常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根本无暇喘息。若要判断这般“用心”是否有效,一方面,应当问问孩子愿不愿意。孩子作为“鸡娃”行为的乙方,无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讲,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发自内心对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甲方使出的“组合拳”才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应当问问孩子能不能。人不是机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做到如永动机般的持久、高效。如果孩子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被鸡娃”,多掌握几项技能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不仅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他们在赛场上的奔跑蓄了几分力。反之,如果孩子拖着身心俱疲的身躯前去“加工”,后果可想而知。前不久“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患精神分裂”的事件已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应让警钟长鸣而不是转瞬即散。

“鸡娃”如何双赢?长时间绷紧的弦,总会断的。首先,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将选择的部分权利给予孩子,让孩子学其想学。其次,家长也要多与老师交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避免从众“鸡娃”。与此同时,把握适度的原则,毕竟每一个孩子的花期不同,我们不能人为改变其成长规律。此外,应当在社会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警惕恶性竞争,杜绝无节制的超前学习,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让祖国的花儿尽情绽放。如此,家长的压力也会有所减小。

一部分家长疯狂“鸡娃”,怎么卷都没有尽头,也有一部分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就行。存在即合理,无论哪种想法,想必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若不想落得“揠苗助长”的境地,把握好度是关键。(李沛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