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或现实、他见或己见、物质或精神,怎么选?

人生而为人,在人类社群中生活,势必会面对这样的艰难选择。在这过程中,有人选择月光、有人选择六便士, 然而,无论选择月光还是选择六便士,都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毛姆在《刀锋》中以一种参与又游离的姿态,叙述了这几种不同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不迷失在喧哗的人群

脱离母体、呱呱落地,几声啼哭宣告着这世上有“我”的存在。然而初生时的“我”,又有多少又在渐渐长大中迷失了呢?

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这是人生存所需。

然而,有人想要锦衣玉食、有人想要追逐远方。书中的拉里和伊莎贝尔就是这天平两端。拉里奔赴圣地,于印度学会冥想,于奔走中收获快乐;伊莎贝尔嫁人生子,虽经历一些磨难,但到最后仍然声名和财富俱备。

这的确是个混乱的世界,许多人跟着人群走走停停,除开初生时那几声啼哭外,再也没能找到“我”的存在。他们在现实中迷茫,理想之火渐渐熄灭。他们在他见中徘徊犹豫,将自我深藏海底,他们在物质中沉迷欢笑,提起理想,说那是一地鸡毛。

我们无法批评伊莎贝尔,她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为了一个稳定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人,这无可厚非。但她后来为了阻拦拉里娶索菲,设计让索菲重新染上酒瘾,这是恶。

以爱之名,行恶之事,绝不是生存所需。伊莎贝尔在时间的打磨下,渐渐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她得到了许多她想要的东西,但失去了自我。而拉里在历经磨难之后,学着在冥想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伊莎贝尔选择了现实,拉里选择了理想;伊莎贝尔选择了物质,拉里选择了精神。

他们一个物质充盈,一个精神充盈。

文中的拉里,有种非同寻常的平静。这种平静,是找到自我之后才能实现的。满眼喧嚣与荒唐,拉里因为追求自我,在这世界格格不入,却在精神世界闪闪发光。

二、别被现实的苦难吞噬,学着给自己寻找光

书中的索菲,一个从小聪慧爱读书的女孩儿,在经历丈夫和孩子去世的打击后一蹶不振,沦为了酒的奴隶。她逃避着现实的苦难,最后沦为人人引以为耻的一类人。伊莎贝尔看不起她,艾略特嫌弃她。她的的确确坠入了深渊,她被酒中的魔鬼驱使,她试图靠酒精麻痹痛苦。

在拉里想要救赎她的时候,她打开了心门,但那扇稍稍打开的门后来又被伊莎贝尔关上了。她完完全全被现实打败,她看向魔鬼,看向深渊。离开于她,不是痛苦,而是解脱。

但离开不是唯一的方法,理想和现实并非无法权衡,虽然我们终将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无奈,但在现实灰暗到让人心生退意的时候,理想是唯一的能够支撑人们继续前行的力量。人人都有万念俱灰的时候,倘若在那时,稍稍在心里能给理想留个地方,或许就不会觉得生活如此糟糕。

三、勿将声名作水饮,来日空空反叹息

人生来一口奶水,死后一口棺;钱财声名转瞬空,现实不过须臾间。

但总有人沉湎其中,紧抓不放。

艾略特的经历让人心生感叹。一个社交能手、一个圆滑又深受人喜欢的商人和艺术收藏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声名而忙碌。他也曾是社交场合的名人,也曾受人夸耀与赞叹。等到他到了晚年,不能周旋于各大社交场合,而被主流社交界抛弃之时,他感到了孤独和愤怒。

凡人终有一死,得到又失去是人生常态。将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往往会迷失其中,反而忘记了曾经的快乐。拉里和他完全相反,他没有野心,对名声也没有兴趣,成为公众人物让他深恶痛绝。因此让他满意的或许就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做自己。因此他的快乐不会太重,痛苦也不会太重。

现实中拉里这样的人很少,每个人都无欲无求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太过沉湎于追名逐利之事,太过在意自己的得与失,对一个寻常人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理想与现实如何选择,为生计奔走,还是为理想奉献?

有关理想和现实、他人之见与自我之见的东西,无数的人讲了千千万万遍,但似乎只有每个人经历过后,才能有所体会,有所认知。就像毛姆说的那句话一样。

“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路困难重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