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眼!”帮盲人“看”电影这件事,朱莹已经干了12年了。12年间,朱莹成了他们的“眼睛”,用动情的描述,把电影画面带到每个盲人朋友的心中。12年间,为了更好地服务视障群体,朱莹不仅一直在琢磨如何把电影讲得更好,还组建了“光影心播客”志愿团队,汇聚更多的爱心力量。(7月2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可以说是人类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看电影”也是如今我们再平常不过的文娱活动。可是,正如“上天为他们遮住了帘却忘了掀开”,这一视觉艺术在发明之初,天然就对盲人不利。“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影院”,每当有新的视障人士“看完”电影时都这样告诉朱莹,而闻者皆内心一酸——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琐事,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奢望。庆幸的是,有人看到了他们的窘境,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渴望。无数如朱莹一般的“光影心播客”悄然出现,他们用声音将电影重新演绎,为盲人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不过,要“讲好”一部电影,并不轻松。一方面,需要有人会讲。不同于复述,“讲电影”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对电影的场景情节一一解构,而且还需要剪辑提炼电影精华部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声临其境”的效果。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
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愿意去听。眼下,民间已有不少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团队在努力,一些城市也推出了“盲人电影院”,但还远远不够。“让盲人安心去看电影”,考验的不只是城市里有多少个可供视障人士观看的电影院,而是它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足够友好,让视障人士走出家门,从来不只是需要理由,更需要让他们有底气。
“看电影”只是其中需求之一,如何让视障人士更多的需求“被看见”,以及能更容易地融入社会,才是助盲的最终目的。据媒体统计,中国的视障人士多达1700万人,平均不到100个人中就有一个视障人士,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如今,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而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需要丰富。对此,满足、服务好这个重点群体,既符合市场逻辑、经济规律,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我是你的眼”,不应只是帮盲人看电影的标配,更应是文明社会的标配。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