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特点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
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明朝的历史地位呢?
(资料图)
1.明朝人的品味
明朝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品位、会生活。两个字:讲究。
明朝受益于发达的国内和国际贸易网络,以及更丰富的物产,包括更多的食材、香料和油类品种,一句话:在明朝只要你有钱,吃饱不能叫需求,吃好才算起步。
举两个例子。
第一道菜叫“百羊宴”。
菜如其名,确实要杀上百只羊。但您不要以为这是今天内蒙或者新疆风格的烤全羊,人家是每只羊只取羊嘴唇上的那一点点活肉,俗称“唇尖肉”,一百只羊的“唇尖肉”,才能凑成一盘菜。
第二道菜叫“嫩肉糜”。
很显然明朝人也喜欢吃鲜嫩的里脊肉,但这道菜的做法可比小炒肉要复杂的多:取猪、牛、羊、鸡、鸭等各种动物身上最嫩的一小块里脊肉,反复捶打,混在一起精心烹调。
单单这一道菜,就需要半天的人力,耗费的牲口更多。
别光说吃了,还有喝。
明朝人也喜欢喝茶、喝酒,不过区别是,很多人热衷于洋玩意——葡萄酒,就跟今天的文青一样,明朝人喝葡萄酒也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就说:假如他能回到中国古代,一定要去晚明的江南,因为日子过得最舒服。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有钱人的享受,普通人哪有这样的机会?
但据学者研究,在明末危机爆发之前,即便是普通明朝农民,大多数也都能吃饱饭。像江南这种富庶的地方,吃肉更是很寻常的事。
相比之下,根据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记载,乾隆时期京津地区的老百姓,哄抢他的残羹剩饭,去河里打捞英国使团吃不完丢弃的猪羊,全然不成体统。
2.明朝社会的特点
我们再说说明朝社会的总体样貌。自古以来,无论中外,社会都是变化的。但在明朝两百七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社会变化之大,堪称古今少见。
明朝建立之初,整个社会归纳起来就两个字:稳定。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明朝每一个人都要安分守己,专心做自己的事:出生在军户家庭,那就一辈子当兵;出生在农民家庭,就种地一辈子。这种几乎百分之百的阶层固化,确实达到了老朱需要的稳定。
因此,明初对每个百姓都有严格的约束。
比方说,你想出去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除非给出正当的理由,并且必须拥有官方发的批文,否则不行。
如果徐霞客穿越到明初,想要周游天下,估计刚一出城,就会被抓走了。
那么问题来了:生于万历十五年的徐霞客,为何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天下呢?
因为到了晚明,社会秩序发生了近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政府的限制简直荡然无存,人们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你想读书当官,有的是学校可以学习;
想经商挣钱,有的是商帮商路可以跑;
想建功沙场,可以投身各路将领麾下;
你想当海贼王,也能去福建、广东沿海,甚至是东南亚碰运气。
徐霞客出门旅游,那又算得了什么。
在花样繁多的明朝,百姓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工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专业化的“天选打工人”成为了许多百姓的新职业。
在城里,有人到纺织工坊打工,专门帮人织布干活。在农村,有人根据市场的需要,种植指定的农作物,甚至对农产品初加工,再对外销售。
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明朝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大江南北的商品广泛流通,还出现了不少名牌产品。直到今天,一些“中华老字号”都能追溯到明朝。
晚明的人们不仅行动自由、就业自由,就连性取向也可以是自由的。明朝后期的“男风”“男色”在各大城市都很有市场。
在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里,很少有像明朝这样,社会氛围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
由此可见,明朝是一个充满了探索与勇于尝试的时代。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审视,当时间的车轮进入明代中后期,人类文明已经走到了变革的边缘。
相较于晚清“落后就要挨打”而被迫改变的窘迫,明朝大体上是主动探索,不断尝试新事物,呈现出寻求积极变化的一面。
永乐年间,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到了印度和非洲。不过直到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之后,才开启了中国版的“大航海时代”。
从时间上看,明朝走向海洋,与欧洲在时间上是差不多的。
虽然明朝人没有像欧洲人那样走遍世界,但到明末,东南亚已经出现了不少明朝人经营的贸易据点,后来更是形成了华人的小王国。
在科技方面,明朝也同样有积极探索的主动精神。自从明朝人发现了西方的科技值得学习,就立刻开始学习。
葡萄牙人的大炮厉害,那就建立炮厂;意大利传教士的天文知识更高,那就把他们请到宫廷里,帮助制定最新的历法。
就连代数、几何这种看上去并非“经世致用”的数学知识,明朝人也愿意学习。
万历三十五年,著名的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上半部分,将几何学知识引入中国。
这本书在上层圈子里一度很有影响,后来到了清朝,连康熙也是拥趸。但可惜的是,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大家都没有兴趣钻研数学,更无意去拓展。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明朝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道路,尝试新的模式。
经济上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出现的心学、经世之学,包括李贽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
还有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在明朝激荡发展。
3.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到明朝在中国历史主线上的位置。
自秦始皇统一以来,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随后秦汉第一帝国、隋唐第二帝国,明清时期属于帝制的鼎盛期,也是末期。
从秦汉时期建立帝国体制,到明清帝国最终走向衰败,这段看起来好像是过山车的起伏过程,让我们很容易觉得秦汉帝国是爬升阶段,明清帝国是下降阶段处于中间位置的唐帝国正好在顶峰。
但事实上,最繁荣、最发达、最成熟的时代,往往并不是中间。如同正午时分太阳最高,但温度最热的时间却是转入黄昏之前的午后。
如果以日升日落做比喻,唐朝是正午、清朝是黄昏,那么明朝就是最热的午后,各方面都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政治上,封建专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明朝形成制度化的稳定结构。
君主甚至不需要抛头露面——在明朝后期,皇帝就算罢工,也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在经济上,无论是农业生产、商品贸易,还是海外经贸,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在最发达的江南,社会生产力已经接近了封建小农经济的上限,再想提升,就只能改变模式了。
明代后期之所以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因为量的积累到达了巅峰,质变已然呼之欲出。
在文化上,论书画:虽然魏晋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巨佬压阵,但明朝也有董其昌、文征明、唐寅这样的大家。
特别是董其昌,不仅书法厉害,画作也是一代宗师。
论品味:明朝有大批专业的收藏家和鉴赏家,超过以往各代,专业水平也比以往更高。
今天全球各地博物馆展出的中国书画作品,基本上都有明朝鉴赏家的印章。
说诗文:明朝的诗词确实不如唐宋,但在别的领域打出了名头:比如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余三本都是明朝的,当然还要加上落选的神作《金瓶梅》。
戏剧作品也属于文学,明朝则有汤显祖坐镇,他说自己第二,也没人敢说是第一。
文化的繁荣,特别是植根于市井、平民阶层的通俗文化的繁荣,可以看出,明朝的教育普及型是不错的,普通人也有机会读书。
事实正是如此:明朝人的识字率最高时达到了30%,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能读书、写字。
在科技方面,明朝同样达到了传统时代的巅峰。
就以火器为例,明朝初年的火器还很原始,但永乐年间进攻安南,明军接触到了先进火器,立刻加以模仿,并组建了专门使用火器的神机营。
到了明末,明朝还在学习西方的火炮技术,自行铸造的火炮已经不逊色于葡萄牙人的西洋大炮,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事实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用的还是明末研究出来的火炮,只不过块头更大,技术上并没有多大进步。
总而言之,在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发展脉络上,明朝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水平。
音频编辑: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