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宣纸历史悠久,在明代时,已有“泾县纸”之称。明代沈德符所著《野获编》曾盛赞泾县宣纸:“泾县纸,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以灰气且尽,不复沁墨。”明末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写下:“今则棉(纸)推兴国、泾县。”可见当时泾县宣纸质量最佳,在全国颇有名气。
20世纪,在侵华战争的重创下,泾县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宣纸棚也难逃厄运,连连倒闭,一门手艺无用武之地,不少造纸工人沦为了维持生计,背井离乡,另谋生路。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入驻泾县云岭,泾县也因此成为“整个大江南北的革命中心”。为了印制抗敌报,新四军动员民众成立宣纸生产合作社,不仅号召当地造纸工人加入,还鼓励流落在外的造纸工人返乡造纸,此外,还以丰厚的报酬吸引技术骨干加入。重振泾县宣纸生产,在有力推动新四军革命宣传同时,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难题。
鼎盛时期,泾县一带由新四军组织的宣纸生产合作社有40多个,除了供应新四军印刷抗敌报的需要之外,还有一部分还用于出售,造纸工人经济状况迅速改善。当时在资本家工厂工作的工人,得知新四军领导下宣纸生产合作社的盛况后,纷纷踊跃加入。在这里,工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有力保障,还成立宣纸生产理事会和抗日组织——工抗会,大家吃得饱、穿得暖、有钱挣,更重要的是干得有尊严。
可惜的是,泾县宣纸生产因皖南事变再次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泾县的宣纸生产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指导下, 1951年“泾县宣纸联营处”正式成立。按照惯例,宣纸生产完成后,需盖“官”字来表明已在官方登记。但在造纸工人的强烈建议下,转而采用五星红旗上的“红星”作为“封刀印记”,寓意着国家给予宣纸业的新生,“红星”宣纸应运而生。2013年,泾县宣纸联营处调整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年产宣纸5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总产量的80%,宣纸远销海内外。
从“宣纸上的故乡”下笔,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下“四色泾县”建设和泾县人民奋斗进取的新图景,共同唱响昂扬向上的前进旋律!“宣纸上的故乡,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家乡有着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回忆,《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还将走进哪些城市?一起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