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天气转暖,到了百花齐放、四处飘香的日子。正所谓“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前后,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值此节令,来赏一赏“瓷上春色”也别有一番雅韵。

山东博物馆现存一件清宣统官窑粉彩花卉纹玉壶春瓶。其外形规整,喇叭口、束颈、溜肩、圆鼓腹。内壁施白釉,外壁用粉彩绘制花卉纹饰,绘有盛开的牡丹、秋葵、海棠花和飞蝶等图案,底部有“大清宣统年制”红彩楷书款。瓷器笔法工整细致,色彩鲜艳亮丽,花卉部分施彩厚重,牡丹花朵硕大、花形饱满、粉嫩欲滴,秋葵娇媚,再搭配深浅有致的绿叶及双双飞舞的彩蝶,画面透出浓浓的春意,充满勃勃生机。官窑瓷是景德镇窑专门烧制的供皇室宫廷使用和赏赐的瓷器,这件官窑器,比起民窑及民国制作的器物精致许多。且宣统官窑牡丹纹饰甚少,此瓶牡丹花花瓣上端为多曲细线勾描,内染红彩,花瓣肥大,勾线渲染,绘工细腻,已是宣统时期难得的珍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花常常作为吉祥图案,用于瓷器、玉器等工艺品的装饰。牡丹富丽堂皇、繁盛明艳之意自古有之,是“繁荣昌盛、富贵圆满”的象征。与其他的吉祥纹饰相结合时,也会有不同的寓意。以这件玉壶春瓶来说,海棠与“堂”谐音,牡丹与海棠相配,便是“光耀门庭、满堂富贵”;秋葵向阳,取其明媚忠心之意;蝴蝶围绕牡丹,既可增其香,又能令意韵灵动,“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

牡丹纹饰在历史上承袭已久,最早在宋代出现于瓷器上,后世在装饰技法与艺术形象上不断变化。清代,粉彩瓷器成为主流,“始自康熙、雍正始盛、至乾隆而极”,瓷上牡丹一转元明时期青花、釉下三彩为主的风格,转为釉上粉彩、珐琅彩等,被赋予了更加多样明艳的色调,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此外,代表盛世祥瑞的牡丹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成为一种太平盛世的象征性艺术和语言,这也是清代陶瓷牡丹纹颇受偏爱的时代原因。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时至今日,牡丹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花卉,已被培育出四百余个品种,花型花色各不相同,争奇斗艳,稳居“百花之王”的宝座。花期虽盛,却难长留,凋零之时总让人扼腕叹息,瓷上春色却长开不败,静静待人观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