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书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一辈子能在人品、功业及思考总结等方面有所建树。在历史长河里,能实现这种愿望的读书人委实不多。读罢李小甘的新书《看云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作者在这几方面数十载的不懈求索与喜人收成。

《看云集》是作者将早年所写的随笔、散文、评论等共75篇结集而成,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为“望乡”“看云”“探海”“揽山”“观影”五个部分,包含故乡回忆、成长经历、人生观感、所见所记及文学评论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书名由潮籍国学泰斗饶宗颐老先生百岁之年亲笔题写,弥足珍贵。

抚读《看云集》,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位仁爱厚道的挚友。

仁者,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文革”的浩劫中,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作者受到冲击。穿过童年那片贫瘠的树林,有的人会因苦难消沉意志,有的人会因苦难淡薄情感,但作者却从未因苦难失却仁爱之德。他深爱着父亲。因为满怀爱意,所以《父亲》中的描写都极自然,细致入微。父亲给他开小灶,到大学操场上看儿子踢球,晚上常找借口关心儿子,想和他多说说话。重病在床仍不忘向来探望的客人作揖敬礼。读者看着一位疼爱子女又忠厚谦和的老人家从纸面走出,又猝然离去,“父亲真的要走了,这一次要走的远远的,不再回头,不再啰嗦,不再留恋。”仿佛一只冰冷的大手揉搓着心脏,久久不得舒展……

作者深爱父亲,同样深爱女儿。为了给女儿取名,作者茶饭不思、翻遍《辞海》,送女儿到海外留学,临别依依,“和我拥抱时,我却扭开头把她推开了,我怕她看到我的眼泪,我怕她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孩子》)对女儿的不舍之情跃然纸上。仁者爱人,作者爱家人,更将亲情之爱推向社会,惠及他人。生活中即便对陌生人也怀有恻隐与悲悯之心,在异国街头路过一个孩子的简陋小摊,作者虽语言不通也要向其买杯茶以帮衬这位少人光顾的孩子。

不忘修德之善,不忘立本之根。作者深爱着生他育他的故乡,哪怕身在他乡,心中依然时刻牵挂着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思考着家乡未来发展的走向。曾几何时,在一些角落时有对潮汕人的误解甚至奚落。但作者一直恬淡从容,不管何时何地,他总是面带微笑地自我介绍——我是潮汕人。作者这本书中,字里行间满怀桑梓之情。

歌以咏志,文如其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著作《随笔集》中写道,“我品尝我自己。”开卷见君子,作者这本大智若简的《看云集》,如醴醇厚,如琢如磨。它,正是一位仁德之士一次次品尝自己的结晶。

抚读《看云集》,我清晰看到一位自强不息的奋斗者。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作者年少便有青云之志。上世纪七十年代,眼看初中就要毕业,父亲跟他说,有一个区办工厂就业的名额,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成为工人阶级一员,留在城中不必“上山下乡”,但他毅然拒绝。他要继续学业,哪怕没有高考,前途未卜。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意志竟出奇坚定,父亲“既是咆哮,又是飙泪”也没能撼动他的决定。他在年轻时便对自己这一代有着清晰注解,“我们承先启后,不像父兄辈那般沉重,也不像弟妹辈那般浮躁;我们喜新不厌旧,务实不务虚,开拓不沉湎,重利不轻义。”(《我们这一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总是被文化浸泡,活在文化中。作者的这种志向、这种追求,与潮汕文化息息相关。潮汕文化源远流长,继往开来,地处一隅,因缘际会,承载儒释道之风骨,经久不衰,日焕新姿。潮汕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文化造就潮汕人刻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格,地狭人稠的环境催生了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作者具备了潮汕人的美好品格,在他身上,处处可见潮汕文化的亮点和印记。

文章千古事,思想的传递要靠文章。四十一年前,在汕头市一场全市高中生作文竞赛中,作者的文章从数以万计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榜首。从那开始,一粒小小文学梦的种子就种到了作者心中的更深处。他像一名穿梭时空的旅者,观察敏锐,擅以犀利的目光洞悉世事背后的本质,无时不刻在思索,忙完公务,稍有余暇,便伏案疾书,埋头文学创作。书中“探海集”这部分,不论是介绍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蜿蜒的德国柏林墙,水上世界威尼斯,还是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越南福林寺,都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眼前景色,而是结合历史脉络或是古老传说为异国景物揭开神秘面纱。景物本身已足够吸引,追本溯源更是妙哉!

作者写行旅,也写生活。他对书籍影视、对人生得失、对功名利禄、对生离死别等都满怀哲思。作者见解独到,鞭辟入里,旁征博引的同时又不失形象诙谐和幽默风趣。他写《廊桥遗梦》,能从人物缩影中看出大时代下社会伦理道德的痛苦裂变,解析电影热映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民众期待道德体系重构。作者谈感悟,他在《说讹传》分析“讹传”如庖丁解牛,光是成因就罗列了四种,每一种都有生动举例。他辩证讨论“糊涂”,从郑板桥“难得糊涂”聊到苏轼的“大智若愚”再到洪明之的“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体味人生中难以言喻的玄机。他直面“死的话题”,古今中外诗意现实都纵观了一遍,面对死亡这个必将到来的终点,作者认为,“由此而努力,生命或许就有永恒的东西”,而我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数十载弹指一挥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者就加入了中国作协,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砥砺深耕,成果丰硕,主编和撰写各种著作20余种,发表各类作品500多万字。作者虽长期忙于公务,案牍劳形,但这样的思考和笔耕从未中断。本书之前,作者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化的力量》,详尽论述深圳文化建设来龙去脉,对深圳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文化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总结。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仁以待人,德以化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俯仰斗室,朝花夕拾,这行状,不正是“君子三立”在现代社会的最好演绎么?《看云集》呈现的,何尝不是作者对君子三立的一路躬行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鹏湾畔,作者不是独行者。在这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在这片创造辉煌的土地上,有一大批和作者一样的奋斗者。他们或相识相知,或从未谋面,但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孜孜不倦,刚毅向前。

以小见大,如泉甘冽。一本貌似平常的《看云集》,给我们带来仁爱与谦和,带来理性与智慧,带来力量与憧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