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卿认为,“虽然欧洲已经濒临衰退,但全球的经济衰退现在还没有到来。”

美联储加息导致大部分国家都先后加息以抑制高通胀,这会造成经济增长放缓,增加金融脆弱性,最终是否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相关资料图)

在由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暨金融合作与创新论坛”上,数位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发表各自见解。

“目前通胀的形势比原来预期的更加恶劣。”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从最近公布的全球通胀状况来看,已经从今年年初通胀中位数6%左右,提涨到9月份的9.3%。他认为此前的“通胀暂时论”、“通胀8月顶点论”存在诸多问题。

刘元春指出,“在目前增长速度持续下滑,预期持续低落的状况下,通胀为什么还具有这么强大的黏性、强大的惯性?这是需要认真进行梳理的问题。”

新一轮全球滞胀已现端倪

“新一轮全球滞胀已现端倪,甚至已经出现。”广州商学院院长李晓教授指出,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相比,新一轮的滞胀具有更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分别体现在能源结构变化,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出现巨大差异,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重塑,以及主要经济体滞胀的深度和长期出现明显非对称性的差异,如美国为“浅滞胀”,欧洲陷入“深滞胀”,而日本则可能进入“有滞微胀”的状态。

刘元春认为,全球通胀的共同原因包括:第一,前期刺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需求反弹;第二,供给冲击,特别是疫情所带来的供应链冲击,俄乌事件带来的能源价格、粮食价格的变异;第三,初期通胀冲击所带来的第二轮效应,以及工资成本的上扬及服务价格、耐用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美国通货膨胀预期出现持续攀升。

他指出,上述效应目前在美国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还是非常强劲,工资、报酬同比增长5.7%,明显高于2019年的2.95%,失业率也达到了历史新低。但美国如果在通胀政策控制不好的情况下,物价-工资螺旋机制或会形成。”第四,刘元春还提醒需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在通胀制度失灵之后所产生的去锚效应,导致通胀预期出现漂移,尤其出现短期上涨。

而从中期来看,刘元春指出有五大因素导致通胀产生了强劲黏性。第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不是短期现象,而是趋势性的长期现象,因此供应链重构所带来的供给冲击会持续存在;第二,地缘政治问题,再加上能源、地缘格局的变异,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回落;第三,对前期宽松货币政策的削减。他认为,虽然央行急剧加息,全球出现资金大动荡,但如果缩表效应不明显,货币削减速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第四,劳动力市场上的变化,尤其是在疫情和老龄化的冲击下,美国短期的劳动力市场会不会出现全面逆转?第五,低增长也表现在另外一个层面,即高成本。全球已经进入到高成本时代,分别表现在疫情防护成本,绿色转型成本,大时代所带来的防护成本,供应链重构带来的重构成本。这些成本该如何消化?

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影响

“美联储加息导致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上升。”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指出,3月份以来,美联储加息5次,从0%-0.25%,飙升到3%-3.25%,创下了42年以来最为激进的加息记录,受其影响,美元指数持续上升,从95%左右上升超过110%,大约在115%左右。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也认为,美国通胀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但在关注美联储政策的同时,对全球资本市场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美国以外的国家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同理,日元贬值对于日本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比较大。全球在一定意义上,在其他经济体已经发生着金融危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张礼卿观察到一些新兴市场已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净流出增加,货币大幅贬值。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今年2—7月,海外投资者从新兴市场股票市场资金净流出380亿美元,仅仅7月份就高达105亿美元。主要的新兴市场,如韩元贬值了18%,人民币约贬值了13%。“但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冲击还是比较有限,而且范围有限。”张礼卿表示,“有一些依靠产品出口的国家日子过得还不错,股市很兴旺,没有太多的外流。”

为什么截至目前还未出现当年美联储加息导致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局面?张礼卿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新兴市场国家大多开放,是以组合的证券流进、流出新兴市场国家。因此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的直接表现是资本外流、货币贬值,而非像当年拉美国家发生大规模的政府担保银行贷款的违约。第二,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出口初级产品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冗余,从而对冲了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带来的压力。第三,较多采取了非美元的币种,美元升值带来的货币错配问题相对缓和。

张礼卿认为,“虽然欧洲已经濒临衰退,但全球的经济衰退现在还没有到来。”

全球通胀对中国有何影响

刘元春指出,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通胀,虽然可能有相似的触发因素,但却有不同的衍生路径。这就导致不同国家在治理下一步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针对这一轮通胀的周期,货币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次通胀很大的原因是供给端受到破坏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并不是需求端,货币政策的作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他认为,“其实美联储愿意看到,至少在未来几年美国的通胀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比如3%或者是5%。”最后,他预测未来美联储真正加息的空间比较有限,如果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没有摆脱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局面,美国加息并不会那么高,基本上达到4%到5%的水平,就达到了加息的顶部。

就中国而言,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指出,全球通胀对中国的影响,目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中国产生输入性通胀风险,但此冲击主要会影响国内生产的价格指数,“在预期稳定、国内供求也较稳定的情况下,输入性影响短期内不会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即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完全传导到国内,它的影响程度也还是有限的。”

第二,对债务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何德旭认为这方面的影响可能会比较突出,特别是美联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造成一些债务上的风险。

“现在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主要任务还是稳增长。”但何德旭认为还是需要对此轮全球通货膨胀引起重视,他从几方面提出应对举措。

在国内的政策举措方面,他指出要注重动态监测关键指标的变化,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价格方面的风险,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做好预判,有效防范价格风险。

此外,何德旭强调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要做到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在保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价格和经济指标变化。同时,还要将政策的重点放在加大对市场主体的保护,特别是要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来应对成本上升带来的生产困难,更好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兼顾好短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合理的就业水平。最后,要有效保护好低收入群体,避免低收入群体受到价格上涨的冲击,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不受到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