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两会报道组吴晓璐桂小笋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一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的投资1.9万亿元。我们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元。这些都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的做法主要是“123”,“1”是落实好“一套政策”,生态环境部出台相关政策,构建了一套创新的政策体系,既包括同类项目打捆审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统筹联动这样一些创新性机制,确保环评审批高效率。“2”是畅通“两项机制”,一项是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重大项目。第二项是直达基层、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咨询服务机制,通过远程在线帮扶、释疑解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效能的极大提升。“3”是落实好“三本台账”,就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利用外资层面三个方面的相关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共同推动这些项目落地。
“新的一年,我们仍然会继续用好‘123’的政策,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还要强调守牢底线,这方面有‘345’的考虑,”黄润秋表示。
具体来看,所谓“3”,就是守住“三条底线”:一条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刚性的,不能动,这个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生态环境部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4”是把好“四道关口”: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包括前期的“三线一单”区域准入。二是排污许可关。第三道关、第四道关是兜底的,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
“5”是重点关注“五类项目”,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还有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这些项目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