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举办的直播活动上,厦门大学教授赵燕青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陶然指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减速、总人口达峰,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来补充财政资金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但两位学者对土地财政的未来有不同看法。
赵燕青强调,过去30余年,土地财政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既然如此,今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有赖于土地财政的转型。
他指出,虽然当前的土地财政模式,即通过土地出让和抵押支持经济运转,难以为继,但仍要确保土地市场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减量保价、大幅减少商品房供地的方式维持运转,否则经济将面临严峻的窘境。
(相关资料图)
“在处理土地财政转型的问题上,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不可以把房价‘打’崩盘。不是说房价高好,而是房子一旦失去流动性,土地就会失去流动性,银行里的土地抵押全变成烂帐,这时候银行的收缩是不可想象的。”他说。
除了确保土地市场的流动性,赵燕青认为,还要加速发展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尽快替代房地产市场,将增长动力从地方政府迁移到企业。同时,对房地产市场萎缩导致的地方政府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要通过中央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弥补。
据其统计,相较于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庞杂,我国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规模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截至2022年,日本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这三个市场总规模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7.8%、20.1%、52.1%,美国分别为50.1%、23%、26.9%,而中国为13.8%、4.7%、81.5%。相较于美日,中国资本市场占比很低。
陶然则认为,应当终结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 ,彻底压制地方政府借助土地出让金、土地抵押进行举债、进而大规模搞基建的风气。他表示,未来中央政府势必会承接地方政府的债务责任,而地方政府职能要转变为“保吃饭”(保运转)为主。
陶然表示,长期来看,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三重垄断”。
“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三重垄断,制造业上有国企的行政性垄断,金融上有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性垄断,土地上有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垄断。只有打破上述三种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才能真正让民企融资成本和老百姓住房成本降下来,从而激发经济活力。”他说。
陶然认为,当前改革的困难很大,需要超高的政治智慧和经济智慧。“土地、金融和各种体制肯定要继续改革。如果真到了比如地方政府还不了钱的时候,也不可能真的‘谁家的孩子谁抱’,这是一个不可置信的承诺。那时候中央政府就不得不推动国企和金融的改革,这样的话中国经济才有可能浴火重生。”他说。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