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大胆探索,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本台记者 费宇

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合肥知冷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量子计算核心设备——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我身后,科研人员们正在组紧张地装设备。这些看似普通的零部件,却能为量子计算机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

能提供零下273.1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研发出这项被称为“量子芯片冰箱”技术的团队牵头人王绍良,是安徽大学研究员。他长期专注于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设备研发,积累了多项专利。但过去,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繁琐,市场应用场景不够清晰,这些技术长期“沉睡”在实验室。2022年,安徽大学成为安徽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之一,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实施,让王绍良团队的专利得以“苏醒”。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徽大学研究员 王绍良

推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创新模式,我们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手续,成立了公司并开启了产业化,在市场上(目前)公司获得了数十套产品订单,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相关科研和产业单位,还接到了国内外60多家相关单位的,超过3亿元的意向订单。

鼓励科研团队“创业式”转化,强化需求驱动的“订单式”转化,探索科技成果“场景式”转化,安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果估值5.6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9家。

如果说科技成果是“明星”,那么有慧眼发掘它们的“星探经纪人”不可或缺。针对供需对接不畅、科研人员对商业运作缺乏了解等问题,近年来,安徽全力打造“科技大市场”,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在芜湖,这家企业正是因为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市场技术经纪人服务团的牵线搭桥,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接,成功落地一个年产值超3亿元的智能化工项目。

普立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 部长 杨涛

芜湖科技大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与高校的密切的合作,我们跟长春研发所就聚乳酸的耐久性这一块,达成了非常好的合作。

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市场 负责人 丁光胜

技术经纪人服务团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充分拓展技术转移渠道,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目前,线上平台累计上传科技成果7900项,技术交易额1.5亿元。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安徽全力做好配套服务保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在蚌埠,当地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这一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众多高层次专业化平台,研发生产了众多“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玻璃新材料原创性成果,目前在国际上玻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国内高端玻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0%以上,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城市。

蚌埠市科技局 副局长 闻建忠

利用驻蚌高校院所的创新优势,推进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共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园区,构建了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循环迭代的闭环模式。

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安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立全方位科创服务体系,2024年,安徽省全年技术成果成交接近45000项,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为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创新改革处 处长 汪辉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全面启动企业主体、政府赋能“两提升”行动,落地实施一批多方协同、省市联动的制度创新举措,力求做到创新主体可用可看可感可及,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