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作为防控疫情的必要程序和重要手段,在阻断疫情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参与流调人员信息频频被泄露,个人隐私被曝光,引发民众不满。上海最近的流调报告中“不提人”的做法引来一波“怒赞”。
个人隐私泄露现象也引发了诸多政协委员的关注,在今年上海两会上,有50多名委员以联名提案的方式,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出谋划策。
“流调信息频繁泄漏,不仅使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遭受了二次伤害,还会引发群众质疑流调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打击他们配合流调的积极性,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在游闽键、唐杰、陈春兰等31位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中,不仅历数疫情防控中泄露个人隐私的危害,还对可能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比如纸质表格、微信、电话等常用工具在个人隐私数据的处理、保密等方面缺乏专业的处理机制;相关部门在对外公布确诊患者信息时,有时会忽视信息脱敏;有些参与流调的基层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以及对违规“泄密者”处罚历来不严等等。
提案表示,从去年 11 月以来,各地至少出现 10 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但关于信息泄露人员的违规处罚结果却少有耳闻。多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最后不了了之,至今没有公开处罚结果。但反观被泄露信息的那些“受害者”,他们被人肉搜索,被“网络暴力”,其个人和私生活都成为攻击对象,引发严重不良后果。
无独有偶,臧熹、卢薇薇、麻伊琳等20位委员也联名提交一份提案,同样剑指“疫情期间个人隐私保护”。
两份提案都认为,此种情况下,亟需对相关行为进行规制和引导,以加强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保护。两份提案都建议,应从制度规范、科技防范、普法教育、严肃追责等四个层面,齐抓并进来解决这一问题。
“流调操作流程要严格规范,个人信息流转要‘留痕’。”提案建议,参与流调工作的相关部门,应统一规范流调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加强在采集、汇总、统计、披露相关人员个人信息时的流程管理。在需要公布相关病例行程轨迹等信息的情况下,也要确保进行必要的“脱敏处理”。要建立个人信息流转机制,利用技术手段,注意确保“全程留痕”,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数据泄露、丢失、滥用等情形,同时,在出现泄露情况时,可以通过留痕操作锁定具体责任人员。
“对参与流调工作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指导,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提案建议,应加强对所有参与流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法律意识,尤其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意识。“要让他们知道,未经允许公开公民个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属于侵犯个人隐私行为,已涉嫌违法。对此,我国的‘民法典’和‘传染病防治法’都有明确规定。”
两份提案都建议,对于已经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事件,相关执法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查,查清泄露根源,予以相关处罚,并且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提案认为,疫情期间,防疫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值得肯定与尊重,但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也不能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