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线上举办“共享创新”科创湾区研讨会,正式发布《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共享创新的范式变革,走“先强带后强”的创新之路,共创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交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答卷。
软硬双驱、数字经济牵引
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今年1月,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三大底座,加快走向“智造+智创”双中心驱动的新时期。
《报告》通过与旧金山、东京、纽约三大湾区的对比,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位势”应是:以软硬双驱的数字经济为牵引的科创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旧金山湾区科研尖峰和数字科技尖峰的身影、有东京湾区硬件创新的特征,也有纽约湾区数字融合驱动的色彩。在华为、腾讯、广汽、美的等各领域“科创突围尖兵”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尖峰+技术转化”的科创生态、“巨头擎引+硬件创新”的产业生态、“平台驱动+创业孵化”的数字生态加速形成,形成创新合力,新技术、新模式在这里孕育,成就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湾区中的独特科创“位势”。
共享创新的核心是“先强带后强”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大湾区市场化创新特征、数字经济特性、龙头企业所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以共享共建共创为方向,构建“共享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新范式、“先强带后强”的创新新路径。
《报告》认为,共享创新的核心内涵在于“先强带后强”:在城市和区域层面,大湾区各城市在充分利用产业基底的基础上,广深港澳领衔,打破城市间区隔,共建“环湾科创带”,打造区域协同共生格局,实现共享创新的“全地理支撑”。在产业和企业层面,华为、腾讯等龙头科技企业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以开放共享的情怀和责任,携手中小科创企业,实现共享创新的“全行业参与”。
《报告》指出,相比欧美巨头,粤港澳大湾区大企业还不够大、不够强。2020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50强中,旧金山和纽约湾区分别有16家和9家企业,而粤港澳大湾区仅2家上榜。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百强中,旧金山湾区34家,粤港澳大湾区仅5家,总体仍是“量质齐低”。另一方面,要支持龙头企业主动担责,大企业更要有大作为,承担起“先强带后强”的关键角色作用。《报告》指出,大科技企业中,以华为为代表的“硬科技”,和以腾讯为引领的数字平台,要形成双轮驱动、同向发力,携手中小科创企业,主动承接、出色完成国家与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做大产业创新“榕树效应”
《报告》分析认为,共享创新要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大战场。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动打造“科技龙头+科研巨头”的源头创新生态。鼓励腾讯、华为等科技龙头企业和中国科学院、鹏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形成“强联系”“强绑定”,推动人才、资金、设备等科研要素更高效配置,实现从专利业务等领域合作走向共享创新的深度嵌入。
在产业创新方面,推动“软硬大小”企业融通共创。一方面,不断做大“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创新“榕树效应”,培育更多如华为开发者、腾讯数字生态、广汽智联等产业融通形态;另一方面,支持“硬件企业+内容企业”协同创新、数实融合,推动腾讯、华为、中国平安、中国电子与比亚迪、富士康、美的等打造数实融合标杆示范,促进硬件设备和数字内容的价值协同,通过数字能力全产业链嵌入,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大湾区产业经济从制造生态向数字生态转型。(陈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