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成就的同时,直指“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区域辐射力、带动力还不强”等突出挑战,并且划定追赶超越的“蓝图”。其中,包括增强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释放秦创原平台效应等多方面重点任务。
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作为全国第五个、西北唯一的国家级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定位是“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支撑能力,更好地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城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在多重国家机遇叠加下,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使命不仅仅是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周边城市一起跳“群舞”,这才是西安再出发的题眼所在。直面短板
然而,“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不大不强”的现实挑战依然存在,甚至也成为西安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制约。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坦言:“西安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机遇之窗不允许我们放慢脚步,竞争态势不允许我们‘躺平’懈怠。”
这种直面短板的心态,也展示出西安破局求变的决心。其明确提出,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是“六个打造”,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西安。
创新驱动是重要的突破口。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及“创新”65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创新”48次。作为全国科教强市,西安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合同交易额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正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许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笔者注意到,3月末,首期规模达100亿元的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正式完成登记注册,由省市共同出资设立西安财金公司,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光电芯片等方向,以投资子基金方式投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等领域。
更早之前,秦创原的科技经纪人制度也广受关注。围绕着“两链融合”,过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正在逐步疏通,比较明显的变化是2021年秦创原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增长33.6%。
除此之外,“本土(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部分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等问题也越发受到当地的重视。在“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西安再次明确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到202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西安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带圈起“舞”
从《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的那一刻起,“西安”代表的已经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根据规划,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以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面积达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3万亿元。
其中,西安-咸阳一体化是重要的切入点。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曾表示,目前,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各项工作已基本到位,标志着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向纵深推进。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陕西省级层面提出“积极实施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之后,西安—咸阳一体化开始更加务实和果决。从年初西咸新区与西安主城区互联互通的五条道路同时开工建设,再到西咸新区围绕“瘦身”“健身”的大变革——五大新城将不再承担行政和社会职能,转而聚焦产业发展等经济职能……
作为西安—咸阳一体化“先手棋”,西咸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意味深远。
在都市圈语境下,另一个关注点在于西安如何更好带动周边城镇协调发展。在西安石油大学教授、中国西部制造业研究所所长曾昭宁看来,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西安都市圈获批,对于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原来周边城市都很害怕虹吸,但是现阶段西安已经逐渐进入向周边城市辐射扩散的阶段。
眼下,已经走到关键窗口期。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西安、郑州、济南三座特大城市委以重任的同时,两度强调要“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4月初,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冉红斌在关于《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更进一步指出,要实现中心城市“瘦身健体”,纾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提升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兄弟城市实现同城化融合发展。
作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西安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铜川渭南等周边城市甚至也能够借助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一般性制造业等机遇顺势崛起。“这里涉及到一个大配套的问题,在都市圈的语境下周边城市或区县不一定要搞自己独立的产业体系,完全可以把自己定位成配套。”曾昭宁表示,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些跨行政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的分工,而不是割裂的产业体系。
“西安不止是陕西的西安,也不是西部的西安,至少要是中西部的西安。”这是本土经济学家白永秀眼中西安的三个层次定位。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一起跳“群舞”,既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也是区域竞争格局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