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这么一则报道:“五一”期间,景区的文创雪糕开始走俏。对于文创雪糕的评价,一些游客说:“贵,难吃,拍照好看。”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品质与价格要成正比。有网友盘点发现,今年一支文创雪糕一般15元起步,不少20元、30元,贵一点的甚至40多元,不少人连呼“在景区买支文创雪糕发朋友圈的成本提高了”。
不仅仅是雪糕被玩坏了。去年中秋节,市场上就有很多所谓的文创月饼,看起来挺有文化的。可有媒体报道说:一些商家从商业利益考虑,竟不顾“文创”的真正内涵,硬生生地在月饼上附加名表、茶叶、手机、高档烟酒等元素,并自诩“文创月饼”,且价格攀升,这恐怕是对传统中秋文化和月饼文化的伤害,更是对“文创”内涵的亵渎,着实令人摇头叹息。
现实中,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创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消费者的视线中。然而,泥沙俱下,忽略产品本身价值的伪文创产品也随之而来。质量低劣、缺乏创意的文创产品,反映出产品开发者借“文化”之名、行赚“快钱”之实的心理。而一些消费者或出于对文创产品的盲目热情,或出于跟风心理,或出于“支持传统文化”的朴素情怀,对劣质文创产品照单全收。不客气地讲,伪文创就是打着文创的口号或标签,忽略产品本身价值而通过营销或手段让消费者买单的产品,没什么好东西。举个例子,前不久,“往衣服上印祥云、仙鹤就是‘国潮’吗?”的话题引发热议。的确,搜索“国潮”服装,满屏都是印着汉字、祥云、仙鹤的衣服,同质化严重,仅仅把中国元素进行简单堆砌,价格却水涨船高。更有甚者,为了贴上“国潮”标签,痔疮膏硬与口红搞起“跨界联名”,让消费者直呼“辣眼睛”。此外,部分以“独立设计”为卖点的“国潮”产品深陷抄袭风波。还有一些“国潮”产品,质量“红灯亮起”,让消费者的“情怀滤镜”碎一地。
要知道,文创产业是十分考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不是谁都能干的。如果只想借着文创的幌子赚快钱,把文创变成简单化、低端化的商业工具,那么肯定生产不出合格的文创产品。很多人看到故宫的文创产品串红网络,挣了大钱。可他们没看到的,故宫的每一件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标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故宫文创产品的背后,有上千位资深的文化学者,他们精挑细选,让每一个产品的文化标签都有据可依。
文创产品也是商品,既要有文化味,更要保证质量。一定要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故宫很厉害了,但是也同样没能躲过行业过度营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曾推出的彩妆系列产品,在IP名气与营销的双重加持下,产品还未上线时就备受期待。当产品上线后,超高的颜值满足了消费者的期待,但体验感不佳等问题同样引起了消费者不满,随后在上线不久就被叫停下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文创,离不开精美的文化“包装”,更离不开扎实的“里子”。否则,一阵风吹过,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