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清晨仍透着些许寒意。伴着汽车启动的低鸣,赵亚杰和2名同事踏上了“寻鸟”之旅。
每年2—4月份是东方白鹳的繁殖期,对它们的繁殖期进行监测就成了赵亚杰和同事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看!这边5只,正抖着翅膀,怕是要学飞咯!”上午10点,走走停停后车停在了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北的一处高压线铁塔附近,赵亚杰举起单筒望远镜观测起来,轻声对身旁的同事说。
“现在东方白鹳不仅在保护区内,有很多都选择出来‘安家’,今年有2巢还进城了。”赵亚杰打趣道,她们的监测线路就是从城区开始,转向河口区、利津县刁口乡、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保护区等地。每天行进150多公里,三天转完一遍,详细记录每一巢的位置、幼鸟数量、健康状况等。
今年35岁的赵亚杰,2014年博士毕业后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加入到了生态保护的队伍中。“为了保护好这里的鸟类,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它们。”赵亚杰说,紧接着还要对鸥类进行繁殖监测,持续一月左右。
每年初夏开始的鸥类繁殖监测难度更大。为给鸟儿提供复杂多样的生境,自然保护区建起了60余个人工繁殖岛,如今岛上大都有了鸟儿栖息产卵的踪迹。为掌握精确数据,赵亚杰和同事们每年都要采集6个人工岛鸥类繁殖数据。
湿地中的繁殖岛,四面临水。“运气好的时候皮划艇可以划过去,遇上大风,手动划桨就无法前进,只能涉水上岛,水深的地方能漫过脖子。”赵亚杰说,登上鸟岛,首先面临的就是鸟儿的攻击。一拨粪便的“狂轰滥炸”,接上一拨鸟喙的近距离攻击。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鸟岛上鸥类类目繁多,密密麻麻的鸟巢内鸟蛋模样近似,如何分辨鸟蛋的类目极为考验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记得第一年跟同事和专家一起上岛时一脸蒙圈,不得不指着每一种鸟蛋请教。”赵亚杰回忆,后来每次登岛之前,她都要拿出数天时间对这些知识集中复习一遍。“有些在现场还是拿不准,就现场查文献、找论文。”边干边学中,如今的赵亚杰已然成为一名鸟类识别专家。
从去年开始,赵亚杰与团队成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保护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工作中。总投资1679万元的生态监测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监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为保护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赵亚杰现场操作智慧平台,为总书记展示了黄河三角洲的流路变迁、水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5G网络实时传输的监控画面。
一年又一年,赵亚杰春季打卡近海滩涂,迎接北迁旅鸟落地,动态记录82种近20万只水鸟,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提供数据支撑;夏季徒步淡水沼泽,见证新生命诞生,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旗舰物种幼鸟环志工作;秋季备足人力物力,为南迁部队安排好“体检”;冬季开展种类分布普查,守护越冬候鸟安全。赵亚杰说:“我愿做大河之洲的守护者,在这里贡献青春和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