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霾是什么?

《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尔雅》:风而雨土为霾。大风扬尘,土从下也。

《康熙字典》,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诗经》: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古代的气象记录,说到霾的个例较少。仅有的记录(明代和清代的记录相对详实一些)中,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与风相关。霾,是一种视程障碍。记录的具体描述性词句,一般是灰雾、土雾、飞土、浮土、昼晦、混沌等,极少发生于静稳天气条件下,也极少与雾相伴相生,极少发生雾霾交替的个例。

古代的霾和现代的霾有有什么区别?

(1)霾最早的语义,应该是笼统代表指混沌、晦暗,属于视程障碍类。与雾之间的差异,可能大体上是这样区分的:霾是土之气,雾是水之气。

(2)霾在古时候,语义逐步明确,代表大风卷积尘土(可能也包括烟),降落(雨土,土像雨一样飘落)或者漂浮(土雾,土像雾一样飘浮)。霾的出现,与大风高度相关,更像是现代的扬沙或者浮尘(以及沙尘暴)。史料中尽管也有雨与霾、雾与霾相伴的少量个例记载,但感觉并不是主流或共识性的理解。

(3)霾在古时候,并非常规的或者高危害性的天气现象,从古人观测记录和预测倾向上看,它至少不是广泛区域内频繁、大规模爆发的天气现象。

(4)在最近数十年的气象观测中,霾日与雾日之比由1:3逐步演变为1:1,是不是基本可以说明霾已进入盛行期

(5)现在经常把雾与霾并列,统称雾霾天气,但雾与霾终究是两种现象,只不过它们经常在一个区域内交替或混杂,形成一道丰盛的“套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