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出走”阳光城,之前定下的承诺也不再算数。
12月29日,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城”,000671.SZ)公告称,由于泰康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已经降至3.99%,根据双方最新拟定的《补充协议》,自泰康协议转让减持股份过户完成之日起,前期签署的《合作协议》自动终止。
换句话说,阳光集团将不再履行此前与泰康所签订的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公司治理安排、未来业绩补偿等约定。
两天前,作为二股东的泰康系旗下的两家公司以9.36亿元的价款转让阳光城7.41%的股份,共计3.07亿股,这意味着两家此前达成的十年之约已经“搁浅”。
记者就公司最新动态向阳光城方面发送了采访提纲,得到回应称,以公告信息为准。
客观来看,险资减持地产并不只泰康减持阳光城这一家。从三季度的持仓变化来看,还有君康人寿减持首开股份,中国人寿减持招商蛇口,此前,万科、保利发展均受到险资的减持。
与此同时,减持地产股的险资并非就此与地产“划清界限”。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险资一边减持地产股份;另一边加大对不动产、物业等资产的投资力度。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房企出现问题,表现在新债难借(包括私慕,股权,信托等),旧债难偿,因此流动性就愈发紧张,企业资产处置上愿意给出更多的折价。在明年房地产市场稳中有进的预期下,这时候险资抄底一些不动产是较为合适的策略。
泰康阳光城正式“分手”
2020年9月,在泰康系进入阳光城之初,双方曾定下协议称,阳光城未来10年的承诺归母净利润总计为近千亿元。但随着此次泰康系的减持套现,也意味着这场十年之约或将就此终结。
阳光城最新公告显示,原《合作协议》相关承诺之有效的条件系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的持股不低于9%,现泰康持股比例降至3.99%,根据《补充协议》,若公司未完成合作协议中的涉及的年度业绩,将不会收到阳光集团承诺的业绩补偿。
12月27日,作为公司重要的险资股东,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以9.36亿元转让阳光城7.41%股份予泰禾建材。股权转让后,泰康人寿及泰康资产管理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剩余合计持有阳光城3.997%。
对于股权转让,泰康方面表示,今年A股房地产板块受多重因素影响,基本面走弱,阳光城股价也出现较大波动,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对所持有的阳光城股票进行减持,属正常投资决策;阳光城方面则表示,尊重股东决定,未来将与新进股东通力合作,共同度过短期流动性危机。
在第二大股东减持股份后,阳光城的情况不容乐观,因其控股股东的股份又被冻结。
12月28日,阳光城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福建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阳光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信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方信隆”)的告知函,获悉其所持有阳光城的部分股份被司法冻结。根据公告,因华夏银行申请“财产保全”,此次被冻结股份涉及阳光城股东阳光集团和东方信隆,合计涉及股份数量9903万股,占阳光城总股本比例2.39%。
对此,阳光城表示,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所持公司股份被司法冻结事项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不会对公司治理等产生影响,不会导致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
险资减持地产股当前已然成为一种投资趋势。中国人寿自2020年9月开始减持万科A,动作持续了5个季度,持股比例从2.16%降至0.73%,近乎清仓。今年年初,中国人寿还减持招商蛇口1.63%的股份,目前持股比例为2.46%。
除中国人寿外,泰康人寿在第三季度对保利发展、阳光城进行减持,君康人寿减持首开股份,和谐健康在一季度减持金融街。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告诉记者,房地产行业到2022年是债务高峰期,险资在压力高峰期来临前减持也是情理之中。他认为这次房企的债务压力潮将必将影响到本身房地产风险敞口已经相当大的险资,为避免被波及,也只能选择提前“壮士断臂”。
险资投资地产“左右倒右手”
总体而言,目前险资在房企上市平台的股份持有力度正在减弱。
资料显示,2016年年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险资身影的地产股有36家,不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这一数目仅剩13家。
不过,实际情况是,今年以来,险资的“涉房”投资只是发生了仓位上的转变,一方面持续减持上市房企股权;另一方面,加大对不动产、物业等直接投资力度。
从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到,12月24日,泰康人寿接手华侨城上海项目公司50%股权,成交价5.11亿元。该公司名下资产为上海市闵行区浦江123-3地块,总建筑面积136160平方米;同日,中国人寿与中国中铁等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双方均认缴出资150亿,将重点聚焦契合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股份投资项目。
泰康人寿10月份披露多条投资信息显示,今年投资的养老社区项目,包括泰康北京燕园养老社区和泰康集团大厦,均已进入实际出资阶段;此外,今年6月初,和谐健康出资90.6亿元收购北京SK大厦,创下疫情以来单栋写字楼大宗交易总价的最高纪录。
这样来看,险资的“涉房”投资只不过是从左手倒往右手而已。
黄立冲给出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出于长期资产配置和投资收益的需求,加大对不动产、物业等的直接投资力度,既因为这些资产价格本身有着不同程度的下跌,也还有合适的低风险的投资渠道并没有那么富余供险资选择的原因。
当前,险资对地产而言仍是一股重要的资本力量。据申万宏源证券测算,A股五大上市险企“涉房”投资规模达4552亿元;若加上非上市险企对上市房企的持股市值(438亿元),投资规模则近5000亿元。
对于上述转变,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解释称,由于行业形势变化,导致上市房企股票大幅下跌且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暖的坚实支撑,因此对继续持有房企股票与债券失去信心后的险资采取持续减持与抛售的措施。
他认为,不动产、物业等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和较好的现金流,在房地产整个行业不景气与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反而体现出了避险性投资价值,险资因此持续加大对不动产和物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