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关村创客小镇上一家沿街咖啡馆里,在明亮的烘焙室中,安静无语的烘焙师傅正在制作着点心……他们是一群有听力障碍的人,在爱心人士李绍嬅的帮助下,靠着自己的双手融入了社会,也在这间“无声的咖啡屋”中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家。
缘起
爱心让她加入到志愿队伍中
“听障人士需要社会的帮助……”李绍嬅回忆,10年前,她随丈夫来北京生活做起了全职妈妈。一次在陪女儿参加公益活动时,接触到了听障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爱心的她,也随之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细心的李绍嬅发现,在听障患者里总有一群“失落的人”,“18岁对于听障人来说是道坎儿。已成年的他们会失去大部分资助,又缺失自立的能力,融入社会对于这些人来说太难了。”
如何让听障人士能够自食其力?
李绍嬅想到了由一群心智障碍孩子的家长共同创立的,由心智障碍患者参与的烘焙屋。她找到康复中心校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2017年3月,康复中心里成立了彩虹天使咖啡屋。
围上了围裙的李绍嬅信心满满,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听障人很快就失去了对烘焙的兴趣,“毫不费力就能得到捐赠,谁还愿意做烘焙呢?”
为了吸引大家来参加培训,李绍嬅想到了一个“3块半”的方法。李绍嬅告诉大家,如果你来跟我学做点心,每小时就可以得到3块半的奖金,然后你就能够拿这些自己付出劳动赚来的钱,去超市买一包可口的方便面。
“‘3块半’代表这些听障人士们第一次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他们开始意识到,靠自己的双手赚来的3块半。这对于正常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李绍嬅说。
有了“3块半”的奖励,彩虹天使咖啡屋吸引了不少残障人士的参与,最多的时候有40多人来上李老师的烘焙课。
困境
一周学会的知识他们要学三个月
问题接踵而来,“3块半”带来的短暂满足难以抵抗长期学习的枯燥。不少听障人士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教育,连“克”和“小数点”都不认识,也常常分不清“糖”和“盐”。为了照顾识字不多的学员,李绍嬅在不同食材上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做了标记,但每一次总会有人搞错。
想起那一段经历,李绍嬅感叹:“最初的沟通如‘鸡同鸭讲’。但听障人自尊心都很强,常常是听不懂的也不会再问。就说最简单的巧克力饼干,听力正常的人一周就学会了,可听障人往往要学三个月。”
李绍嬅说,最难的是大家缺乏规则意识。她还记得,曾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听障者,边做点心边叼着烟,一不小心烟灰就掉到了点心上……
“不能这么做……”当李绍嬅刚摆着手说了一句,这位师傅立马脱掉围裙:“我不干了”。
“人总是会选择最容易的,这是人的天性。”在康复中心,经常有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志愿者以各种名目来捐赠丰富的物资,大家“手心向上”接受别人的施舍很容易,但“手心向下”靠自己的双手擀出一块饼干却很难。
“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双手融入这个社会。”李绍嬅靠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一点点去了解这些听障人的家庭,了解他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然后耐心劝导大家要学会靠自己的双手。就这样,一批批听障人跟随李老师坚持了下来。
抉择
带着3位学员到农场再办咖啡屋
2017年,康复中心要搬迁了,成立不到一年的彩虹天使咖啡屋走在了岔路口:是继续留在康复中心教大家学烘焙,还是带着大家走出去独立于社会中?
“李老师,你能不能除了教他,再给他找一份工作?”走访中,一位学员家长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李绍嬅,“听障人士需要我,我得带他们再向前一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让更多社会大众了解认可的地方。”
可是,当李绍嬅面对40名学员提出她的想法时,愿意跟着她创业的只有3个人。
李绍嬅没有放弃,他们一行4人,找到了一家农场又办起了彩虹天使咖啡屋。生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却迎来了新的挑战。从那以后,李绍嬅不仅要教他们做点心,还要担负起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责任。
听障师傅在咖啡屋烘焙点心
离开了康复中心,没有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照顾,缺乏技能的听障人生活更困难了。李绍嬅从头教起。一天,李绍嬅突然接到电话,农场冒烟了。她赶到时发现,是因听障师傅不知道怎么使用电饭锅的安全阀。安全阀跳起后,他们便拿一把刀一直压着安全阀上。
当听障人用手语告诉李绍嬅这么做是想要继续煮饭时,李绍嬅感到既生气又心疼。
大家没有节约的意识,常常不关各种电器,咖啡屋3个月的电费是普通人家用电2年的费用。这些都没有动摇李绍嬅的信念。“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这实在太珍贵了,他们完全有放弃自己的权利,但他们却没有,而是想要用双手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一定要支持他们。”李绍嬅说。
蜕变
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2019年,彩虹天使咖啡屋迎来了一位“老学员”——磊磊。
磊磊告诉记者,他离开康复中心后去了广州到一家工厂工作。厂里有宿舍,也有社保,每月5000元工资也不算少,但只做了半年,就怀念起北京的咖啡屋了。
“我发现,在工厂里,我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没有属于自己的技能,也找不到和我一样的人,更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太缺少归属感了……”磊磊发给李绍嬅的微信中倾诉着他的苦闷。
不久,磊磊辞掉工厂的工作,回到了彩虹天使咖啡屋。他从培训生做起,升职到师傅再到培训组长,最后还成长为店长。期间,不仅学会做各种点心,还帮李老师带徒弟,协调店里的各种杂事。渐渐的,店里点心的种类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还接到了企业的订单。“师傅们的手艺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李绍嬅欣喜地说。
2020年4月,在海淀区政府的支持下,彩虹天使咖啡屋从农场搬到了中关村创客小镇,店里增加了学员、师傅,客户也多了。
听障师傅在咖啡屋烘焙点心
记者发现,咖啡屋的一面墙上,是一名志愿者征集的照片,内容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春天的景色。大家把照片拼成了一个爱心。爱心中间的画是听障人画的一只蝴蝶,大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蜕变》,意思是每个听障人在这里都会“蜕变成蝶”。
李绍嬅回忆,听障师傅们在看到这些照片时,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看到一张张笑脸,李绍嬅很欣慰:“大家在自食其力之后,还可以认真欣赏世界的美好,大家完全如正常人一样了。”
未来
让最好的公益教育留在身边
目前,彩虹天使咖啡屋有一名店长、两个培训师傅还有两个培训生。在这里,听力的缺陷不再是他们人生的绊脚石。众多志愿者的帮助,源源不断的订单,让听障人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过得很充实。
对于未来,李绍嬅希望她的“爱心小屋”能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学到职业技能,更希望看到听障人能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咖啡屋。
“当身边就有这样一家咖啡屋,里边是有来自无声世界的哥哥姐姐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社会认可,活得自信光彩,这应该是社会最好的公益教育了吧!”李绍嬅说。
(原标题:爱心筑起“无声咖啡屋”,听障人士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家)
(实习记者 徐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