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对于不少高考家庭来说,为填报志愿而产生的焦虑比起高考前的紧张,毫不逊色。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十二年的苦读,一年甚至更久的全力冲刺,是不是最终能得到最佳的选择结果?对于新高考政策、对于各地高校专业以及录取行情不甚了解的家长,此时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专业”指点。需求催生了市场,高考志愿服务产业应运而生。“AI大数据辅助填报”、“专业高考志愿规划师一对一服务”,收费从几百元涨到数千元,甚至在一些一线城市,出一份“专业规划书”,收费居然高达10万元。

高考志愿服务产业近两年来日益火爆,一些企业已经得到了巨额融资,不少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让高考的每一分都用得漂亮”、“低分上名校”、“教你如何在填报志愿时偷分”……类似“语录”,极具说服力,让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一头雾水的考生家庭难以抗拒。

然而,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没有国家的资格认证,没有行业的监管与规范,处于滥觞期的高考志愿服务产业,难免泥沙俱下,而消费者难免会被“花式营销”带进有苦难言的深坑。就说“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个词看上去高大上,却是一个完全没有国家标准的职业。从往年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没有任何资质的培训机构,搞一个相关培训,基本上是零门槛,交钱后绝大多数不知来路的人就能“出师”,成为为考生规划教育方向、职业方向、人生方向的“专家”。至于填报结果是不是适合每个考生、消费者花的大价钱是不是值得,这些几天之内就能上岗的“专家”及所属机构并不在意。

此外,“大数据分析”等等营销噱头,也早就受到质疑。看上去“独家”、“专业”的智能填报系统背后的数据,基本上都是公共数据的筛选排序。何况,基于各地陆续实施的新高考政策,连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摸索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如何获取尚未出炉的“权威”数据并对每位考生的报考前景进行分析?

此外,大多相关企业,是近一两年才杀入高考志愿服务市场。资本的青睐,无外乎是出于牟利的目标。但因为需求和供应暴涨,加上整个产业处于失序状态,浑水摸鱼者不在少数。消费者在重金下单之前,很难查到企业的资质,盲目“入坑”,也就难以避免。

既然有刚需,那么,就必须有相关的监管与规范。单单号召考生和家长要相信自己、要提早了解政策、了解院校与专业详情,自行填报志愿,显然不合时宜,对高招产业的严格准入制度、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严格资质考核,才是亟待落实的重中之重。

在更多考生家庭填报志愿时及时指点迷津,在家长急于付重金找帮手时能够“不血亏”、得到实打实的帮助,是高考志愿服务产业未来的方向。高考志愿填报,关乎无数考生及家庭的前途命运,更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相关企业与考生及考生家庭实现双赢,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与及时的行业规范。

(记者侯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