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频繁检出核酸阳性的情况,11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公众关心的冷链食品风险防控、冷链食品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健康提示等问题做出回应。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指出,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在会上回应称,总的来看,进口冷链食品阳性率较低,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据李宁介绍,除国外疫情严重带来源头污染之外,近期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各部门、各地近期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

“目前来说,有关部门都已经部署了严格的查验、消毒以及管控手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据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介绍,为切实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海关总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8日印发的《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于11月9日印发了《进口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实施方案》。

据统计,自方案发布到24日24时,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累计160多万件,重量3万多吨,消毒范围包括被抽中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集装箱、空运托盘、陆运箱式货车、散货渔船等。

针对食用进口冷冻食品是否安全的担忧,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在会上回应称,“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和低温冷冻食品相关的主要是流通环节,主要是在搬运、在操作环节引起的传播,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李宁也强调,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李宁分析称,大连、青岛、天津多地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搬运工感染新冠病毒病例,说明特定工种的人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果防护不到位可能因频繁接触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而感染新冠病毒,建议继续对从业人员加强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加强核酸主动筛查。

此外,据米锋介绍,目前,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家不断增多,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多数病例来自聚集性疫情,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会上表示,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重,国内发生一些零星散发的病例也是常态化防控中的常见现象,如果想完全避免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通过落实落细落地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大监测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减少聚集性的散发事件。

吴尊友指出,凭借过去11个月的经验,我们有信心防止疫情卷土重来,防止出现2020年年初那样的严重疫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