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回升,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继续下降。从全年看,2022年CPI比上年上涨2.0%,PPI上涨4.1%。

2022年国内通胀呈现CPI低位震荡,PPI高位回落的特点。对于2023年的国内通胀水平表现,多家市场机构认为CPI升幅有望超过2022年,但机构对于PPI走势存在分歧。


(资料图片)

去年12月份部分消费品表现回暖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1.8%,涨幅扩大,环比则由上月的下降变为持平。同时,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略有回升,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研报表示,12月食品价格明显分化,体现为肉类价格的全面下跌和蔬菜水果的季节性上涨。

12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7.0%,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猪肉价格环比下降8.7%带来的影响,与鲜果一起,成为12月食品价格反弹的重要因素。

研报认为,主要原因是冬季供给偏弱,以及2023年春节移至1月引发的节日性上涨效应提前。

同样表现回暖的还有耐用消费品。数据显示,三大耐消品呈现“两升一降”,结束此前数月的偏弱格局。其中,家庭器具环比上涨0.5%,通信工具环比上涨1.7%,仅交通工具环比小跌0.2%。

研报指出,家庭“大件”消费的好转表明居民消费信心有一定程度的回暖。

2023年CPI同比涨幅有望略高于2022年

从全年看,2022年CPI比上年上涨2.0%。展望2023年,机构较为一致地认为,CPI涨幅会高于2022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23年消费修复有可能带动CPI涨幅阶段性扩大,特别是与服务消费相关的文娱旅游、酒店机票等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上涨。预计2023年CPI涨幅中枢会有所抬高,全年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

民生银行研报分析,2023年外部通胀压力减轻,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与相对较低的翘尾因素,将限制CPI的涨幅,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国内需开启复苏进程,将推升核心CPI的修复,并主导CPI中枢的回升。预计2023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1%,略高于2022年的水平。

红塔证券研报认为,从海外经验来看,疫情防控优化后,核心通胀水平均会提高,尤其是餐饮、旅游、酒店等接触性服务业价格会大幅上涨。同时,我国居民有大笔超额储蓄,若后续消费意愿回暖,这笔资金也会推动CPI上行。此外,若地产链能顺利修复,家电、建筑建材等地产后周期商品价格也会回升。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2023年CPI当月同比总体不会太高,且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宽底U”形特征。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也认为,在需求端带动下,未来通胀水平回升的可能性较大,CPI增长中枢相比2022年将有所抬升。但他强调,通胀并不构成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主线和调控政策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胀的增长趋势和整体形势预计仍较为温和。

机构对2023年PPI表现的预期存分歧

2022年,PPI比上年上涨4.1%。12月份,PPI结束了持续2个月超1%的降幅,为下降0.7%。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PPI的环比表现主要是受12月份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影响,而同比降幅收窄则是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低影响。

对于2023年PPI走势,市场机构的预期并不一致。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呈“V”形走势,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全年处于负值区间。民生银行预计,2023年PPI将缓步走出2022年末的通缩状态,全年同比涨幅约为0.5%左右。

王青表示,一方面,2023年美欧经济衰退有可能从预期转为现实,俄乌冲突扩散至现有范围之外的风险可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易下难上。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速反弹本身确实具有推升工业品价格的潜力,但在2023年房地产投资可能延续同比负增长、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以及保供稳价政策不会转向的前景下,PPI缺乏快速上行基础,预计2023年全年PPI同比涨幅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0%左右。

PPI的表现将对政策发力产生不同的信号。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对记者表示,如果2023年PPI同比涨幅难以走出通缩区间,一种情况可能是发达国家衰退超预期导致的全球商品价格继续下行,那么我国的外需会持续疲弱,政策将加大稳外贸的力度,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我国的经济复苏以消费为主导,但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需求仍然偏低,此时政策将有望加大稳投资的力度。如果2023年PPI同比涨幅由年初的下降,逐渐企稳并回到温和增长,则表明我国内需恢复更加有力,政策重心则可更多放在长效改革方面。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