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友人在安徽庐江体验采茶。 图源:中共庐江县委宣传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当春风拂过山川大地,徽山皖水就愈发有了灵动的模样和鲜亮的色彩。
过境免签手续办理专区、临时入境卡智能填报终端、随处可见的英文标识……走进安徽省黄山屯溪国际机场,各种贴心服务让外籍旅客直呼“太方便了”。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大,入境游热度持续攀升,如今,很多境外人士向往的徽风皖韵和徽山皖水,成为他们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和诗意栖息地。
开民宿、听黄梅戏,“老外”爱上安徽
300多年前,安徽建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文旅资源让中外游客心驰神往。
傍晚,青石板铺就的安庆倒扒狮街上,英国小伙David Taylor举着自拍杆穿梭在雕花门廊间,手机镜头扫过屋檐下悬挂的油纸伞,定格在街角戏台上水袖翩跹的黄梅戏演员。
“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唱腔背后的文化魅力还是能跨越语言的障碍,直达内心深处。”David Taylor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一年多以来,中国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升级,自己不少朋友都选择来华游玩。
David Taylor的爱人李洁是一名安庆姑娘。“在英国时,时常听爱人提起家乡。婚后多次来过安庆,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里。”David Taylor说,每次来安庆,夫妻俩都要来倒扒狮街逛一逛。这条有着近800年历史的老街,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安庆传统商业风貌,曾有着“皖江第一街”的美誉。
让他们痴迷的,还有安庆的黄梅戏。“毫不夸张地说,在安庆,处处皆闻黄梅调。”李洁说,这次回国,夫妻俩还特地去再芬黄梅公馆听了一场戏。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痴迷于一些非遗技艺。徽派建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4月10日,在黄山市黟县宏村阿琳娜披萨咖啡店内,“洋老板”阿明细数着自己“扎根”宏村的缘由。
阿明来自奥地利,爱人黄琼则是湖北咸宁人。2021年5月,黄琼提议,一家人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旅游。“第一次到宏村,我就被这里的建筑和风景迷住了。”那次旅行后不久,阿明和黄琼便来到宏村镇塔川村开起了民宿,取名“阿琳娜花园”,“阿琳娜是我女儿的名字,希望她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民宿是塔川秋色的绝佳拍摄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黄琼说,2023年,夫妻俩又在宏村开了家餐厅,再次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网红”店铺。
随着外国游客增多,为方便村干部和商户跟外国人交流,阿明平时也会免费教他们英语。“希望更多人来到这里,感受古徽州的独特之美。”夫妻俩笑着说。
美景+非遗,沉浸式体验中流连忘返
阳春三月,蚌埠市固镇县谷阳城遗址公园内,15万株樱花如雪似雾,40余种珍稀品种绵延成海,与战国古城墙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跨越千年的诗意画卷。作为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樱花园,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汉潮觉醒”为主题,演绎着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
“我们通过植入近30种新业态、20项演艺活动,将汉文化基因深度嵌入文旅消费链条。”安徽大地谷阳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夏皓月介绍,园区投资8000万元完成智慧化升级,为游客提供全龄友好的沉浸体验。
在这里,中外游客可以穿梭于汉服巡游队伍,在县衙沉浸剧场“穿越”汉代断案现场;于市集品味烟火闾里,触摸汉兴之地的市井肌理;在星汉灿烂度假区享受亲子时光,感受“可赏花、可研学、可度假”的多元场景。截至清明假期结束,园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突破1200万元。非遗火舞秀、大学生樱乐节等活动也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我们不是在复制文旅模板,而是在创造文明对话的场景。”固镇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持续深挖汉文化IP,打造更多元的沉浸式体验产品,让千年古城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磁场。
此时,天柱山脚下的千年陶乡潜山市痘姆乡,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老外”前来领略陶器烧制技艺。
痘姆乡因古陶闻名,素有“皖西南陶瓷之乡”的美誉,制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与薛家岗文化一脉相承。
2021年6月,痘姆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潜山天柱陶瓷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
春雨初霁,沿潜河蜿蜒南行,一组砖红色建筑映入眼帘,便是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
“我对中国的陶瓷文化非常痴迷,今天能够亲手体验制陶技艺,非常兴奋。”突尼斯小伙阿什拉夫第一次来到基地,就爱上了这里。“一块泥巴在手里慢慢变成一个杯子的形状,很有成就感。”手上虽然沾满了泥巴,阿什拉夫脸上却乐开了花。
基地负责人程柏全介绍,截至目前,基地已吸引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人次参观考察。
“近年来,我们创新开发了各类茶具、酒器,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痘姆古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慕名而来。”程柏全说,针对境外游客,还将推出更多贴心服务,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提升痘姆古陶的影响力。
行走江淮大地,品味徽风皖韵,看见“美丽中国”。开放包容便捷的安徽,正以其独特的多元化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驻足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