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10时18分,由北投集团全过程代建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幕墙工程首根钢立柱正式开吊,标志着图书馆项目正式进入幕墙施工阶段。预计外幕墙将于今年年底安装完成,届时,一枚方正、赤色的文化印章将镶嵌在大运河畔的森林之中。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的建筑外立面,是由276块超大玻璃包裹,高透明度和开放性允许充足的日光进入,同时模糊了边界感,仿佛被大自然所包围,营造出“森林书苑”的观感。在这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由超高玻璃组成的玻璃幕墙。

中铁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技术部骨干钱龙介绍,此次吊装施工工序主要通过钢立柱牛腿焊接、钢立柱槽钢转接件栓接,钢立柱转运至起吊点后,通过25吨吊车进行吊装,然后进行调整、点焊、复测、固定、验收等流程完成钢立柱施工。图书馆工程共需158根钢立柱,其中西立面11.6米钢立柱75根,单根重量约800公斤;南立面山体幕墙钢立柱最高10.7米,单根重量约1.3吨;大玻璃系统楔形立柱最高5.4米,单根重约1.5吨。

“可以说,钢立柱作为大玻璃系统的骨架,其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大玻璃幕墙的安装。为此,项目部全体建设者与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技术员们通过前期策划评审、方案编制、施工推演等环节,划分施工区域、明确施工工艺、匹配施工资源,保证项目高品质如期完成。” 钱龙说。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使用的超高玻璃幕墙无论从外形还是受力体系都属于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并无先例。钱龙告诉记者,图书馆幕墙的无龙骨设计是工程的一大亮点,幕墙板块互相支撑,承受水平荷载,其中最大一块超大玻璃高15.05米、宽2.5米、重达11.5吨。而且由于大玻璃间夹角不同,板块角度在70度至130度间变化,外形酷似“瓦楞纸”结构,导致80%的大玻璃每块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换性。此外,每块大玻璃厚度达13.3厘米,由7层玻璃粘合而成,每层中间还要加入胶片,从而提升整块大玻璃的强度。

图书馆工程在四个立面的全玻璃幕墙底部还设计了陶板幕墙系统,其中东西立面为11.7米高陶板幕墙系统加8.5米玻璃幕墙,南北立面以大玻璃为主,山体陶板幕墙拾级而下。陶板幕墙系统采用开放式接缝设计,陶板与龙骨之间设置厚铝板作为防水密封材料,后附保温岩棉,可以利用陶板物理及力学性能实现幕墙自清洁及减轻幕墙自重的功能。

由于存在诸多技术难点,施工方前期在完成首批4块超大玻璃吊装后,并没有立即安装其余超大玻璃,而是开展了1比1原位四性试验,包括“风压变形性能测试”“雨水渗透性能测试”“空气渗透性能测试”“平面变形性能”四项试验,用来验证设计的可靠性,及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我们在首批安装的4块超大玻璃基础上,搭建了室内侧静压箱进行密闭试验,每项试验历时一周,最终全部顺利通过验收,这也为我们后续安装增加了信心。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设计要求,继续吊装其余272块超大玻璃,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北投集团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沙钢介绍说。

效果图显示,图书馆幕墙建成后,内部将呈现“山谷门厅”的景致。在南北大门之间,有一条蜿蜒的主通道,两侧的区域形似山坡上的梯田,每一层都可供市民阅读休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森林环抱的山谷之中。图书馆外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超大玻璃幕墙的存在,能够让读者置身图书馆任意公共区域,都能看到外面的森林景致,享受“临山间、于树下”的阅读体验。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森林书苑”,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计划于2022年12月底竣工验收。该项目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22.3米,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其核心功能将由传统的藏阅功能向藏借阅一体化、多媒体体验、素质培训等功能拓展。未来将与首都图书馆形成功能互补,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实体智库和现代化的复合型图书馆。

(记者 孙云柯 甘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