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绵延五千年以上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中国”之名的出现和形成,至少也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我们今天读到的“一体多元”的中华文明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形成的,我们引为自豪的“中国”之名,也起源于中原。这是中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是鼓舞今日中原奋勇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天地之中”——中原人的古老宇宙观

“中华文明”与“中国”以“中”命名,与中国“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有关,而这个古老宇宙观是中原人创立的。

人类大约在五万年前后开始迈向现代人,活动范围由山区向平原扩展,游动居所开始趋向稳定房舍,在临近河湖的岗坡形成了居住的村落。以稳定居所为中心的生产、生活半径的扩展,使“时空”成为人们必须认识和掌握的概念,因此,几乎所有人类生活的地区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索。

中原地区在五万年前开始现代人类居住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后已星罗棋布着人们生活的村落。为了生产和生活,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时空的探索。至迟从6000年前开始,中原人便发现,天有昼夜,气有寒暑,昼有移动的太阳,夜有盈亏的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河,郑州大河村的人们将自己对太阳、月亮、彗星等天象的观察,彩绘在使用的陶器上,郑州青台、西山、双槐树的人们将观察到的北斗星系用陶罐摆出来祭拜,濮阳西水坡的人们将自己对北斗星系的理解带入了墓葬,书写了中国天文学的最早篇章。在对天象探索的过程中,郑州嵩山地区的人们观察到,头顶的天空像一个圆锅一样扣下来,而人们立足的大地则有前后左右,四四方方,人站立其中,位居中央。于是,最初的宇宙观在心中形成,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自己的所在则是天的中心和地的中心,他们将自己所在的地方称为“天地之中”,并且认为,“天地之中”是人们可以实现与天地对话的地方。他们又发现,树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发生移动,会随着天气的冷暖发生变化。于是,他们竖起了竿子,观测天象与立竿影子变化的关系。他们以正午时分太阳照射下立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作为标志,进行周而复始的观察,于是,春夏秋冬有了概念,时令节气有了划分,具有嵩山地区浓厚天象色彩的二十四节气历法有了雏形,时空宇宙观在中原人的探索中产生了。

中原人的“天地之中”宇宙观是在当时认识自然能力有限条件下形成的,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是,这是中国古代十分可贵地对人类生存环境——天与地真相和规律的探索,令人骄傲的是,在这一探索基础上,经过大量和艰苦的观察、记录和运用古代数学成就的测算,获取和留下了一系列精确的天文、历法数据,书写了人类天文学发展史的辉煌篇章。

为了验证“天地之中”,人们立竿测影发现和制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西周的周公来了,他在这里建立八尺表,经过观察测量,确认二十四节气十分准确。唐代僧一行、南宫说来了,他们在周公当年测天量地的地方复制了八尺表,进行了复杂的天象观察,制定出了影响深远的《大衍历》。元代郭守敬来了,他继承了周公建圭立表的成就和经验,在这里建立观星台,以这里为中心在全国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出了《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比西方早了300多年,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天文学做出的伟大贡献。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源自郑州嵩山的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表达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时间观念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在“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古代历法价值得到全世界确认。

“中立天下”——中原概念的确立

郑州嵩山地区的人们以“天地之中”为基点形成的时节概念,大大领先于周边地区,对人们生活、生产活动极具指导性,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实行。人们在接受这一历法概念的同时,也接受了“天地之中”宇宙观,嵩山地区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天下之中。

在郑州嵩山人创造“天地之中”宇宙观的过程中,文明蓬勃发展,黄帝部落在嵩山地区崛起了,夏王朝在嵩山地区诞生了,商王朝在嵩山地区建立了,统治者为了自树正统的政治需要和全社会的跟进与推崇,特别强调自己位居中央、统治四方之威,从而进一步推广和强化了“天地之中”的概念。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中,嵩山地区以强盛的文明中心巩固和定格了自己“中立天下”的地位,开始烙上“中土”、“中央”的印记,自此,“天地之中”宇宙观开始演变成为地理概念。

最早的史学著作《尚书》《史记》等记述了这一转变。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古国在嵩山东南的郑州新郑,《淮南子》在叙述黄帝所在时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夏王朝在嵩山周围的郑州王城岗、新寨和洛阳二里头等地立都,《尚书》禹贡篇中说,“中邦锡土、姓”,“中邦锡土”即是“中土”。商王朝在嵩山东北的郑州等地建都,商人在甲骨文中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史记》说:“殷,中地。”随着嵩山地区“天地之中”地理区位的确立,以嵩山为核心的周边平原区域开始被人们称为“中原”。“中原”地理概念诞生了。

“中原”是一个历史发展概念,它最初的范围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天地之中”区域,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大,先是今天的河南地区,后演变为以河南为中心的周边省区。因为嵩山地区是“中土”“中原”的原点,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嵩山地区建起并留下了许多与“天地之中”有关的建筑等,这些建筑跨越两千年,以不同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成为中国关于“天地之中”强烈而持续的传统和文化的代表,成为今日人们了解中华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载体,成为古老中原的历史地标。

2010年,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州登封“天地之中”概念得到世界确认。

中央之国”——历史中国的奠基

在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地区都有过杰出的瞬间,但在文明的奠基和形成阶段,中原文明出类拔萃。

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历史进入古国时期,在万邦林立中,崛起于中原的黄帝古国分外瞩目,史载,黄帝平定天下,实现了天下大同,创造了城池、住房、文字、青铜、音乐、医药、舟车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基业。黄帝部落被尊为天下邦国盟主,黄帝被后世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距今4100年前,夏王朝在中原建立,开启了南到江淮、北到太行、西到华岳、东到齐鲁广阔区域内“一呼百应”的新局面,这是一个重大开端,中国一统局面自此肇始。夏王朝建立了今天能够读到的最早国家形态、初步社会结构、能言文明之规,在中原文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夏文明开始成为广阔区域的主导文明。

距今3600年前,商王朝在中原建立,其有效统治南部抵达湘赣,北部统领辽河,西部扩至甘青,东部影响海岱,将中国一统天下的区域发展到新阶段。社会发展也达到了新高度,文字在商代成熟,典册自商代书写,历法产生了闰月,数学有了十进位运算,等等。在夏文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商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距今3100年前,周王朝建立,不仅全盘继承夏、商文明,甚至连夏、商建国立都于“天地之中”理念也紧紧追随,在距嵩山“天地之中”西去70多公里的洛水之畔建立了她的东都洛阳,以此昭告,周王朝也居“天地之中”奉天行事。由此,周王朝摹画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架构。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王国文明作为跨越广袤地域的文化核心,使上古时代中国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开创了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雏形,被尊为开天辟地之始祖三代。由于这些国家是在“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区立国的,位居天下中央,于是,当时的人们便将这些国家尊称为中土之国、中原之国、中央之国,也简称“中国”。地理上的“中国”由此诞生。

地理上的“中国”概念在3000年前已很清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就明确记述,人们把嵩山地区称为“中国”。战国时期,范雎在为秦王谋划兼并天下之策时说:“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韩国、魏国即今日郑州—开封一带。显然,这个时期人们不仅有了“中国”概念,而且,明确了其所在,即以今天郑州为中心、东起开封、西到洛阳的区域。“中国”一词既指建立在这个区域的某一个具体国家,也泛指建立在这里的其他国家。

随着夏、商、周等中原王朝的强盛和一统天下,他们被尊为中央王朝,而他们在这里的连续建国,又强化了“天地之中”的中原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尽管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出现过其他地区无比灿烂的文明,但强势的中原文明愈来愈强,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在广阔的东亚地区形成以“天地之中”的中原文明为主要内涵和特征的中华文明体系。由于三代王国是从“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区源起的,主导的文明是以“天地之中”的中原文明为基础强大的,“天地之中”由地理概念再演变为政治概念,后世将继承三代王国衣钵的国家以“中”来命名,称为“中国”,将赓续三代王国文明的文明以“中”来命名,称为“中华文明”。历史中国就此形成。

(作者系郑州市文物局原局长)(阎铁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