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双减”政策至今已经实施近4个月,不少家长反映,仍有部分教培机构为了躲避或者拖延退费,使出各种花招。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无序扩张,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加之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大量未消课的费用无法退回,更有甚者恶意停业“卷钱跑路”,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今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后,部分教培机构或停业或转型,很多缴纳了预付费的家长更是遭遇退费难题。

交钱容易退钱难,是预付款行业的普遍现象。据报道,面对申请退款的家长,这些机构要么打感情牌,和颜悦色地给出各种替代方案,线上线下转、内容之间转、不同品牌转,千方百计把欲退费的家长们再转进来;要么打苦情牌,称在疫情和“双减”政策的联合打击下,自身陷入经营困难,拒绝退款或者只退部分款项;再有就是好不容易同意退款了,又强调各种理由,大玩拖延战术,迟迟不退款。

校外辅导机构的确陷入运营难,但自身经营困难不是躲退费的借口,更不能拿“双减”当挡箭牌。史上最严的“双减”是在给中小学生减负,同时也是校外培训市场一次凤凰涅槃的机会,以彻底摆脱畸形的教育理念,回到校外培训的原有定位。受影响越大,只能说明当时自身的市场定位偏了,也没有提前做转型的战略规划。再说,收来的钱是用来教学的,没有提供教学服务就应当退款。不退钱,不负责任地想把成本转嫁到家长头上,无视市场规则,也有失道义。

在校外培训机构浴火重生的进程中,多数企业体现出了支持国家政策的觉悟,也展现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担当。在尽最大可能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从性质、思维、业务和模式四个方面开启了战略转型,使校外机构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拖延退费的机构应该真诚一些,积极与家长协商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不能“花样百出”,更不要摆出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架势。退费不打磕巴,今后招生才有公信力。

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明确要求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既要落实好今后预付款的监管,也要解决预付款的遗留问题。针对教培机构退费事宜,北京市教委已与多位家长取得联系,积极协调推动。值得提醒的是,一方面要依规依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想退尽退、应退尽退;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关心关爱正在转型期的校外培训机构,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助其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原标题:借“双减”躲退费应严查 教培机构躲退费“花样百出” 没有提供教学服务理应退款)

(记者贾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