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以下简称“征集活动”)在首钢三高炉举行最佳作品揭幕仪式。随着最佳作品亮相国家速滑馆、北京冬(残)奥村、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地,历时一年多的征集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征集活动自筹办伊始,就深入贯彻了“努力为北京长远发展留下宝贵财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发展的双赢”冬奥遗产战略计划,明确了“促进城市人文建设,为北京冬奥会留下重要文化遗产”的目标和使命。
凝聚匠心用精品为时代画像
为保证活动实现宏观视野上的广度和微观作品上的精度,征集活动组建了阵容强大的公共艺术委员会保驾护航,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挂帅,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任学术总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任艺术总监,权威艺术家、技术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由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挂帅,中外权威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体育艺术专家等组成评审委员会;由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挂帅,知名策展人、学者、评论人组成策划委员会。
征集活动充分贯彻了“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办奥理念,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机制和评审流程。最终,从160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44件入围奖方案和20件提名奖方案。而最佳方案则把选择权交给了公众,由公众通过人民网投票选出。
最佳方案评出之后,为实现文化表现力、艺术创造力和技术创新力的完美结合,活动主办方多次组织权威艺术家、技术专家与作者沟通,从雕塑语言、艺术表现力、技术实现等各个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而在最佳方案的放大制作过程中更是精益求精。活动主办方聘请了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艺担任监制,全程监督制作过程,确保作品艺术品质和安全性。制作单位专业的施工设计团队及结构工程师对艺术品原设计方案的材质、动力、结构等方面又进行了深度优化,其中部分工艺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为保证作品长时间良好运转,个别作品内部系统还留存5年内雕塑动力系统所需润滑材料及相关可替换件。
也正是秉承这样专业专注的匠心精神,通过严谨而细致的工作,一件件展现冬奥文化和北京时代精神的融合艺术佳品才能诞生,才能矗立在冬奥梦与中国梦交汇的地方,才能成为北京冬奥会留给北京这座“双奥之城”长久的奥运印记。
文化碰撞借冬奥讲中国故事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征集活动也是北京冬奥会贯彻文化强国战略、践行文化自信的一项实际举措。
征集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用公共艺术搭建了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既充分诠释了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团结、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也体现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世界共享文化创新成果的开放胸怀。
应征方案中涌现了大批“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优秀作品,任哲的《赤韧》、张冕和郅敏的《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作品既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也通过创新,使传统文化充满时代的活力和魅力。
在践行文化自信的进程中,青年艺术家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研三学生林诗凯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的作品《冰源力》以草书“冬”字为主体,进行形态抽象变化,并与速滑赛道和“冰丝带”的形态特征相融合。他还利用灯带的颜色变化,体现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展现了运动员们在层层叠加的赛道上不断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
林诗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作为最年轻的提名奖获得者,通过参与征集活动、与大咖互动交流,他收获颇丰。同时,他很高兴能为冬奥盛会和国家公共艺术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圆满落幕了,但是一件件优秀的公共艺术精品才刚刚揭幕,就如一颗颗珍珠散落于北京城的多个角落,熠熠生辉。这些“珍珠”镌刻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史诗、伟大进程的新时代精神、人类同舟共济的团结力量。正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TogetherforaSharedFuture)”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公共艺术精品将永久镌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守望着我们步履不停。
(记者 陶凤 实习生 陈旭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