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高原的青山绿水间,农业现代化铺陈出生动的发展画卷。

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的智慧养殖场,饲养员邓海在手机上打开智慧养殖系统,点击“自动投料”按钮,通过监控视频,就能看到饲料精准投到投料区和乌鸡群进食的画面。

“采用智慧养殖系统,两个人可以管理1万多羽乌鸡。”邓海告诉记者。

2020年,双堰社区利用24万元帮扶资金建立“智能化鉴溯鸡舍”,通过鸡脚上的NFC跟踪监测脚环,以及养殖大棚安装的电子栖架和全方位监控摄像头,实现乌鸡养殖全程可视化,让生产和消费安全放心。

科技提升了乌鸡养殖的质效。当地注册的“乌蒙玄凤”乌鸡品质好,卖出了好价钱,源源不断地“飞”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居民的餐桌上。目前,该社区林下养殖的乌鸡年出栏达4.6万羽,产值550余万元,带动50多户居民增收致富。

毕节是贵州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昔日脱贫攻坚和今朝巩固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毕节市坚持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农业产业园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在织金县三甲街道文旅小镇杜鹃温室大棚内,一盆盆高山冷凉杜鹃花长势诱人。

“浇水和施肥都由智能设施设备操控,还能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数据及设备状态。”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园区技术员尚玉林介绍,园区一年四季都可培育花苗,既省时省力,又凸显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让农业搭上科技快车,该园区通过雇工、家庭农场等模式,辐射带动当地3000多户1万余人就业。

“从没想过能和上班一样务农。”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付开珍感慨万千,在园区务工,既干净又不用翻地挑水,每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我家还在园区承包了两亩地,蔬菜卖完后就能拿到分成。”她现在的生活很惬意。

“通过发展智慧农业,让返乡人员重拾务农的信心。”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书龙表示,毕节市将着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装袋、消毒、接种……位于纳雍县的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菌棒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生产车间和别家没有两样,但我们研发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让消费者一年四季吃到鲜竹荪,公司14个月获得了22项发明专利,研发出红托竹荪液体菌种,突破了红托竹荪工厂化栽培技术难题。

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纳雍县内5个乡镇建设红托竹荪四季出菇大棚1964个,解决就业5000余人。

“每个月有3000多元,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在该公司寨乐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村民谢艳动作麻利地为红托竹笋摘去“黑帽”、脱下“红鞋”、捋顺“白裙”。

依托乌蒙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毕节市强劲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把一项项农业发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出台《推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围绕7大方面提出29项政策措施,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农业现代化新路子,这让我们信心倍增。”胡书龙说,毕节市将抢抓机遇,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陈泽劲 记者 刘久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