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前一段时间,河南部分地区出现蔬菜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引起多方关注。河南是我国蔬菜生产大省,当地涉农县市区超过38%都是蔬菜生产大县。据农业农村部门的调度情况显示,11月中旬河南蔬菜产量达209万吨。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蔬菜被困在田间地头难以售卖。关键时刻,全国供销系统等多方协力,通过组织大规模采购帮助大量滞销蔬菜成功售出。河南滞销蔬菜问题的解决,凸显出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的重要性。

农产品流通关系着民生问题,也和农民的收入提高息息相关。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是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农业生产能力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总量和速度近年来提升明显。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我国农产品社会物流总额庞大,2021年达5万亿元。但从总体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流通各环节加价较为严重等问题仍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以农产品损耗为例,目前我国果蔬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仅以果蔬一项计,我国每年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的果蔬,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4000亿人民币。因此,必须下大力加快推动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让“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更便利。

当前,各部门协同发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21年6月,商务部等17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以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中央财政在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安排约25亿元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安排约38亿元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在县域商业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多地已经形成一批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未来应如何针对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加速推动完善县域商业体系。

畅通县域物流体系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县域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畅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的深入应用,县域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更多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物流规模化组织水平提升明显。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集中业务量规模相对较小,配送密集度低,因此未来可整合商贸、供销、交通、邮政快递公司等各类资源,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等创新模式,打通农村物流配送“神经末梢”。

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应当大力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当前农村还有5亿多常住人口,县域是他们的主要消费地,因此要把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我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普遍滞后,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消费提质扩容的需求,也抑制了县域消费潜力释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应当强化县城的中心地位,发挥镇的重要节点功能,统筹推进县乡村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打造消费服务的新模式新场景,优化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升县城商业设施,建设乡村新型便利店,打造连锁化、便利化的商场、集贸市场等,让农村市场更活跃,让县域消费环境更优质。

健全县域商业体系,还应加快推动县域商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水平。未来,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村网购“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应推动农村传统商业企业大规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软硬件升级,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打造消费服务的新模式新场景。尤其应鼓励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电商、物流、金融等多元业务,有效完善产销对接体系,实现城乡配送“中间一公里”、便民消费“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三打通。

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既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更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必须加快补齐县域商业体系短板,让县域商圈“火”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