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央行公开市场时隔逾两个半月重启14天期逆回购,当日央行进行了760亿元14天期和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与前次操作持平。因当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日净投放830亿元。
(资料图)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于12月14日实现零投放零回笼状态后,于15日转入净投放,分别在15日至19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净投放1500亿元、390亿元和830亿元,截至19日,累计投放2720亿元,其中包含MLF(中期借贷便利)1500亿元。
从资金价格来看,12月12日至16日当周资金面边际收敛,资金利率普遍上行,DR001(银行与银行间以利率债为质押物的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行至1.2%附近,DR007上行至1.7%以上。存单市场交投清淡,1年期AAA存单收益率继续上行至2.7%以上。质押式成交量较前周回落,其中隔夜质押式成交量环比下降10.89%,周均值5.09万亿元。
信达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李一爽指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规模不大,政府债缴款规模小幅抬升。而从央行近期公开市场操作情况以及央行官员的表态来看,传递出短期维护资金面平稳、未来仍有利率调降空间的态度,预计年内资金面仍将维持宽松态势。
年内资金面仍将维持宽松态势
市场人士指出,近期受月中缴税缴准影响,银行间资金面收敛压力渐增,但央行通过对MLF和逆回购超额续做,着力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预计跨年资金价格难以明显下行,待跨年后,流动性环境会较为充裕,短端资金利率会趋于下行。
上述市场人士透露,央行加大资金投放后,大行融出规模明显增加,银行融出规模趋稳,而非银机构融出规模有所增加,融入规模则相对平稳。考虑到年末临近,在银行考核压力和现金需求增加的影响下,仍需密切关注资金利率边际抬升的情况。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在12月5日降准实施释放5000亿元,叠加PSL(抵押补充贷款)连续三月累计净投放6300亿元的背景下,12月央行超额续做MLF1500亿元,已然表达了央行呵护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意图。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认为,从近期央行流动性调节思路来看,适度投放成为主要倾向。11月20日-12月15日期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2410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回笼8100亿)明显减少。期间央行宣布降准释放中长期流动性5000亿元,以此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随后,3个月与6个月同业存款发行利率迅速下行,市场流动性一度改善。
但12月7日后中长期流动性重回紧张态势,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创下新高。期间央行等额续做了7500亿的到期特别国债,但货币市场长端资金紧张的状况并未明显好转。12月金融数据显示,在央行窗口指导与政策工具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中长期贷款同比已由负转正,这也会对银行中长期流动性产生消耗。在基本面下行压力不减,内需亟待提振的背景下,央行将综合使用MLF与PSL等工具,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支持银行中长期信贷投放。
明年货币政策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12月17日表示,明年货币政策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
“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延长,而且让别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接续。
信达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一爽指出,央行副行长的谈话释放了较为宽松的信号,短期资金利率宽松的状态仍将维持,未来政策利率调降的空间也被打开。因此预计年内资金面仍将维持偏松的态势,跨年流动性仍将相对平稳。
此外,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覃汉指出,从货币政策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从2021年的“灵活适度”转变为“精准有力”,意味着结构性政策将替代总量性政策,成为2023年发力重点。
西部证券宏观团队认为,当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货币政策拐点尚未到来。预计2023年降准幅度可能增加,未来几个月不排除降息可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不过国海证券固收团队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从2021年的“灵活适度”转变为“精准有力”,意味着结构性政策将替代总量性政策,成为2023年发力重点。在价格型工具层面,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单独降息的可能性大于MLF、LPR“双降”,配合存款利率降息。在数量型工具层面,PSL、再贷款工具替代降准工具重点发力。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