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嘛,总得为社会画点东西,需要什么我就画什么,(画了这么多类型的美术作品)都是缘分,也可能是我很认真努力,就这么走过来了。”昨天,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艺苑相索——杨先让艺术捐赠展”开幕现场,年逾九旬的杨先让先生精神矍铄,谈起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朴实的言语里流露着淡泊从容。

杨先让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人们熟知的是他首创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美术登堂入室,其实他的艺术创作种类繁多,涵盖各个美术领域。本次展览共展出杨先让艺术作品160余件,分为版画、彩绘、综合、民间艺术四个单元。“杨先让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十年来坚持‘艺术为人民’的理念,在版画、年画、彩绘以及民间美术领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创作了大量时代佳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1948年,杨先让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孙宗慰、冯法祀、李瑞年、蒋兆和等先生,四年的专业训练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写实造型基础。“杨先让是我的老朋友,是我的大师兄,因为我入学的时候他是二年级了,我是一年级。在学校里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在展览开幕现场,杨先让的“师弟”靳尚谊回忆,1950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正值新中国建立初期,学生们的课程涉及各种美术专业,“杨先让的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了他的性格和他广泛的知识面。”

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杨先让被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在延安的古元等艺术家的影响下,杨先让开始转向版画创作,此次展览展出了1955年他创作的第一幅套色木刻《出圈》,该作品还曾在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杨先让的版画承继延安版画的优秀传统,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创作的方向,他的版画题材广泛,其中既有表现革命主题的创作,也有表现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主题创作,还有表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的主题创作。此次展览中,创作于1963年的《刘胡兰像》、1975年的《大庆会师》以及1976年的《怀念周总理》等作品均展出,有些作品已成为当代版画创作的时代经典。

彩绘是杨先让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他的彩绘在题材上以风景为主,从钟楼古墙、城镇街道、胡同小巷、层层深院,到民宅建筑之中木格门窗、石阶瓦顶、石榴凤仙,还有阳光明媚的北方乡镇、细雨朦胧的南方水乡,无不是画家笔下素材的来源,充满了画家对于中华大地故土家园的热爱。谈起彩绘创作的缘由,杨先让说道:“有次我下乡收集素材,背着沉重的大油画箱,画了些小油画写生,钉在招待所墙上晾干,回来一看全没有了,说是被开会的农村干部取走了,后来我干脆下乡时带水墨工具,又轻便又省事。”

上世纪80年代,杨先让出国探亲期间,参观访问了诸多学校、博物馆,发现原生态艺术在当代学术研究与展示中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它们的价值被重新评价和吸收,这启发了他对于中华文明丰富而多彩的本原文化的探寻与重新审视。杨先让曾于1987年到1989年,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河流域14次,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足迹踏至沿岸8个省、100多个县镇,最终向世人呈现出3卷本《黄河十四走》皇皇巨著。

据悉,此次展览举办之际,杨先让还将各个阶段创作的30余件版画、彩绘等精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为国家永久收藏。展览将展出至10月20日。

(原标题:杨先让艺术捐赠展在京开幕,年逾九旬的他谈起艺术实践表示:“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画什么”)

(记者 王广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