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教师法修订将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学历要求,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无疑已经走在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的前列。因开出高收入待遇,这些学校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高地,很多名校毕业的优秀人才积极竞争教师岗位。

这些引人瞩目的名校毕业生在教师岗位上发展如何?近日,一位在深圳某公立学校当老师的名校硕士毕业生,讲述了自己的从教体验和心路历程,引发舆论关注,也让我们看到一些名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有助于我们帮助他们解决职业适应期遇到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成长。

高学历教师在入职后出现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困境,学校有必要重点关注。很多学校在招聘时之所以青睐名校毕业的高学历求职者,是看重他们优秀的综合素质。然而,不少高学历人才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认识不足,对教师的日常工作体验不深。入职后,他们不仅会面临普遍的适应问题,而且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和焦虑情绪。

曾有调查显示,不同学历者在最需要的帮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高学历者的帮助需求,多集中于精神和心理层面。与其他工作明显不同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服务的对象首先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关注高学历教师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迈过职业发展的第一道槛,是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校可在教师培训中加设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购置心理调节方面的图书,聘请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内建立心理疏导网络体系。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从教,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挑战。“看到手里没改完的作业时,更加难过,我和曾经的教育理想之间,隔着无数本作业。”年轻教师流露的心声,还暴露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名校毕业生一般对自己的职业表现都有较高的预期,然而日常工作的琐碎性容易消磨他们的职业理想。当上课、备课、班级管理、批改作业、教研、迎检、评比等一系列工作交织在一起,他们很容易陷入职业迷茫,丧失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感。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提倡给教师“减负”。但在很多学校,教师“减负”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对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教学、后勤、行政等工作常常杂糅在一线教师身上。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师在校时间加长,工作压力增大。学校有必要对教师的职责范畴进一步加以梳理,打造简洁、务实的考评机制,将教师引向重效果、提质量的工作导向上。学校应该成为教师的成长支持者,要以更加灵活弹性的工作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价值感。

面对教师群体越来越高的学历层次,校长还要注重修炼管理的艺术。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校长要加强对引进人才的规划意识,善于观察人才、使用人才。在教学一线锻炼成长,是每一位教师必经的过程。但有的教师适合专注教学,向名师发展;有的教师擅长沟通管理,在行政岗位上更具优势。发现人才各自的优势和潜能,并提供适切的岗位,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同向而行,有利于教师团队焕发凝聚力,激发优秀人才的发展意愿。或许,当这些年轻教师对学校和教育有了深度认同,对自身工作的烦琐与辛苦才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尽快迈过职业成长初期遇到的困境。

(作者系本报记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