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丰巢宣布联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发布无人配送机器人,从而实现快递包裹从柜到车、从车到人的“最后一公里”精准配送。在自动驾驶技术日益发展、快递配送用工短缺以及疫情“无接触配送”兴起的背景下,无人配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步入规模商业化应用前夜,千亿级别大市场已然开启。
“从柜到人”丰巢探索末端交付新形态
据悉,此次丰巢联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联合打造的无人配送机器人,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搭载环境感知能力和自动导航算法,根据环境进行自定位导航,具有低速自动驾驶的通行能力,能够打通楼宇、电梯等环节,满足室内外等不同场景的配送需求,并且实现机器人与柜机无缝衔接。
用户收到取件通知后,可预约机器人按指定地址配送,机器人接收到任务指示,前往丰巢快递柜领取快递、实现无接触配送上门。
记者了解到,丰巢在无人配送领域探索已久。2021年,丰巢联手顺丰布局无人车正式落地,目前已经在4所高校落地应用,在疫情期间有效的保障师生安全、大幅提升了派送效率。未来丰巢的无人车将落地更多院校。除了校园场景以外,未来丰巢的无人车还将在政务、园区/厂区、住宅社区、酒店公寓、商场部署应用,探索更高效的交付方式。
目前,丰巢柜机数量超过30万台,覆盖全国18万个小区。丰巢方面表示,公司持续探索多种产品形态,包括无人车到配送机器人,能够和现有的运力体系形成有效的补充,构建出收发寄取无接触的高效末端物流生态。
快递物流集体发力无人配送市场
发力无人配送,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已成为快递配送行业升级的必由之选。一方面,中国快递近年持续高速发展,而快递员全年稳居招“最缺工”职业榜单前十位。另一方面,疫情也进一步催化了无接触配送需求。
京东在无人车配送领域布局较早,此前上海疫情期间,京东在上海投入100余台无人快递车,可实现全天候运营;2021年12月,中通快递与矩阵数据联合启动了无人驾驶快递物流车“开拓者号”在中通快递总部的应用场景内测,主要解决快递网点到驿站的无人化应用场景需求;通过牵手智梭,圆通L4级无人物流车在去年底驶上开放道路;德邦无人驾驶货车“德邦快递麒麟号”于去年底亮相杭州街头,成为快递行业首台能够常态化运营的无人载重货车;今年深圳疫情期间,顺丰无人车进入益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无接触式派件服务。除了无人车,顺丰和美团也在探索无人机末端配送。
疫情之下,无人配送车加速场景落地,逐渐从B端的库房、货站,封闭的校园、园区,走向C端更加复杂的小区、商场。据国内投资机构辰韬资本发布的《末端无人配送赛道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末端配送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无人配送商业模型初步形成。除了阿里、京东、顺丰等自带物流配送业务的互联网、快递巨头入局外,无人配送赛道还吸引了众多依靠自动驾驶技术切入特定场景的初创公司,例如白犀牛、行深智能、新石器等。一些传统车企也纷纷入局,例如,长城汽车剥离了原技术中心智能驾驶前瞻分部于2019年11月成立毫末智行,切入无人配送赛道。
无人配送进入批量商业应用前夜
毋庸讳言,末端无人配送仍然存在不少痛点。路权和成本依然是无人配送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所需突破的主要瓶颈。
以成本为例,根据辰韬资本调研,目前无人配送车辆价格依然高昂,部分无人配送车企业能够做到整车成本20万~25万元左右,也有企业的整车成本高达50万元左右。而此前京东物流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其快递员的平均人力成本为5.3元/单,每天可送56单。相比之下,使用无人配送车,算上维护、折旧、运营成本,到2021年平均一辆车的配送成本仍然要达到8.5元/单,每天可送50单。
不过成本突破已是曙光在前。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判断,当前无人配送车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三大核心零部件都有降价空间。未来3年,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下降至10万元以内,末端无人配送赛道率先迎来爆发。实际上,毫末智行近期已成功推出了小魔驼2.0,以12.88万元的价格,成为业内首款面向商用市场的10万元级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
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都明确要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完善寄递末端服务,推广无人车、无人机运输投递,稳步发展无接触递送服务等。北京顺义还率先出台了《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指南》,为完善无人车安全监管、企业探索无人配送商业化运营模式提供支持。
无人配送正在进入可批量商业应用前夜。目前全国快递员超420万人,外卖小哥超700万人,考虑到快递大小不规则、客户要求上楼等各种复杂因素,按照50%的替代量来算,市场需要无人配送“车”约500万台。综合各公司调研,达到量产规模后,每台无人配送“车”成本约为15万元,由此产生的市场空间也将高达7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