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严网络游戏新规出台,腾讯、网易、哔哩哔哩等网络游戏头部企业正在给软件“打补丁”,落实游戏服务时间、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上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线上”保险。
网游公司行动这么迅速,值得点赞。但是彻底治愈未成年人的“网游沉迷症”,行业自律只是硬币的一面。很多孩子能绕过平台的防沉迷技术栅栏,这是硬币的另一面。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耐不住孩子的死磨硬缠,让他们登录自己的游戏账号玩一把。尤其是寒暑假,父母们要上班,就把照顾好孩子的重任,分担给了游戏——毕竟,游戏能让独自在家的孩子安静地宅着,自己就少了安全担忧。还有,现在的孩子对电子产品似乎无师自通,即便有的家长严格管控网游,但是孩子们能记得父母的手机密码、游戏密码甚至银行卡密码。种种客观因素叠加,意味着彻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既要游戏公司上好“线上”保险,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线下”监督更要同步跟上。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游戏。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调查数据表明,网络空间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景。网络游戏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项选择题。因为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强、操作便捷等属性,适度网游可以青少年的满足归属感、好奇心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一些运动类、益智类游戏等,也有益于健康成长。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让家长焦虑不已,成为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源自“线上、线下”管理有跑冒滴漏。
一个良性的游戏市场,犹如游乐园中的危险设施,对未成年人进入要有严格规定且不打折扣执行。
一些游戏公司商业利益至上,总是打规则的擦边球,游戏内容和玩法注重玩家的即时满足感,极易撩拨青少年的上瘾情绪;一些父母一边吐槽游戏害人,一边把电子产品直接扔给孩子为图清静;一些学校除了正常上课,没有给孩子们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时间;因未成年玩游戏引起的用父母积蓄充值纠纷,相关法规仍存在空白……诸多现实在提醒: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凭借某个单方面力量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最严网络游戏新规给网游公司划下“红线”后,拧紧“线下”防沉迷的“水龙头”,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治理。
家长放下手机,用更多时间带着孩子“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借“双减”东风,学校组织好体育锻炼、课外兴趣班等活动,少年宫等团体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孩子们的线下生活五彩缤纷,他们就能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和兴趣、更健康的三观和人格、更强健的精神与体魄,从网络游戏中彻底解放出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丁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