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聊天、微博内吃瓜、抖音上刷视频,领红包、发表情、看网文,双击点赞、下滑选择……这几天,小品《时间去哪儿》爆火。一个又一个flag,一次又一次的“再刷五分钟”,网友们直呼有被“内涵”到,笑过之后心里蛮不是滋味。 互联网时代,谁不曾被网络杀过时间?明明有事摆在那,明明已经做了规划,最后却依然没能逃过刷手机的消磨。待到深夜,一事无成,顶着熊猫眼,满脑门子的懊恼与纠结。如此这般,一次两次或许还能推脱为偶尔的“放纵”,但三次四次、长此以往却会真实地影响身心健康;一个两个人沉迷其中,或许还能批判个体的性格和修养,但当几乎每个人都心有戚戚,就绝非自律不足所能解释了。
手机依赖症,也是时代病。有调研问卷显示,2020年每周使用手机上网7天的受访者,占比为90%。身患网“瘾”者,几乎覆盖全领域,不分年龄段。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各个平台都在疯狂抢用户、抢时长。以《时间去哪儿》小品为例,用户何尝不想从网络中抽身,但始终摆脱不开。沸瓜爆料,热歌辣舞,奇闻异事,一再推送中总有一款戳中你……原以为自己在娱乐消遣,结果沦为了别人的“日活量”、平台的变现率。
技术改变世界、丰富生活,但当技术产品无节制地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其负面效应就与日俱增。与技术保持安全距离,固然需要触网者自我克制,各个平台及相关企业也应担起责任,不能以“吞噬时间”作为唯一的盈利点,一味迎合和放大人性弱点,前路只会越来越窄。
而面对一些跑偏的推广理念和推送规则,如何将其拉回正途?唤醒企业自觉不可或缺,但重中之重依然是以法治明规立矩。比如对于算法推荐,前段时间国家网信办已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就对平台社会责任、商业道德及法律底线做出要求。有传播就有责任,要谋利更要讲服务,帮助网络平台补上这些常识课应是当务之急。
“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曾有一篇热门日志如是写道。从网络的世界中探出头来吧,给自己的生活留点白,也许会发现真实世界的喜怒哀乐远比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丰富得多。
(原标题:“再刷5分钟”爆火,别让网络杀了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