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在基层调研时发现,某种依“法”不办事的歪风有所滋长。面对广大群众以及企业单位的合理诉求,一些地方部门和人员动辄答以“按程序走”“按规定办”“请示领导”,却迟迟不走不办不回复,听任问题久拖不决。
眼下,各地都在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接诉即办”“最多跑一次”等机制创新,既成为转变工作作风的推进剂,也成为校验为民初心的试金石,得到群众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种种依“法”不办事的现象也同时存在,且观感极差。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上面早有政策,却懒于做好落实;或是机械教条执行政策,为了不出错干脆不办事;或是多部门共同监管某一事项,却谁都不抻头、相互踢皮球……能办却不办、能秒办却缓办,还自诩有理、头头是道,这就是典型的作风不实、为官不为。
各个部门单位,口线条块不同,职责权限当然也会不同,明确分工和边界,也是为了保证行政效率最大化。可问题在于,群众诉求多元多样,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很多问题难免超出字面规定,突破常规解法。当此之时,就需要相关办事人员主动担当、向前一步,而不是抱着所谓规定“消极怠工”。既然跟群众说要“研究”要“请示”,那就要积极探寻解决之道。只追求形式上的依“法”,却对问题和诉求视而不见,不想下功夫费力气,凡此种种,往深里挖都有懒政的影子。
“担当作为”“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必须“事上见”。对于群众来说,民生无小事,枝叶当关情;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各种“慢半拍”“软钉子”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政府作风、营商环境的评价。对于一小部分人的懒政问题,必须及时问诊、对症下药。既要用好绩效指挥棒,对于经办之事,必须做到“件件有考核”“差评有整改”,赏罚分明;也要持续优化办事机制,对于某些新事难题,则要建立起上下沟通、联合应对的有效平台,切实降低为民办事的难度,压缩为官不为的空间。
“为政贵在行”。广大党员干部锤炼作风、提振精神,就要从一件件实事抓起,在回应民生诉求中擦亮服务型政府的成色,不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原标题:依“法”不办事就是懒政)
(作者: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