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丑闻频出,不少老戏骨也是痛心疾首。近日,陈道明就在某次会议上痛批流量明星,称他们不是文艺界的,而是流量界的,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这不是行业前辈第一次手撕“鲜肉”“小花”。看完流量明星的表演,李成儒曾直言“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年轻演员不背台词,王劲松气得大骂“你多不要脸呐”;“小鲜肉”耍大牌,宋丹丹忧心道“缺乏老师引导如何做人”……这些大实话,虽然尖锐,但都说到了痛处。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在“流量至上”的氛围中,这些批评时常激不起太大水花。更有不少粉丝及圈内人士跑出来洗地帮腔,称“不要对年轻人太严厉”。
然而事实证明,对一些徒有流量的明星,我们不是太严厉了,而是太纵容了。试问,那些毫无业务能力、只能混个人气的流量明星,不是“塑料演员”是什么?很有些“鲜肉”“小花”,一出道即“C位”,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红了之后,不说练艺修德,反倒是飘到了天上,“拍戏靠抠图”“对白念数字”“啥都用替身”。更有甚者,闹出偷税、吸毒、嫖娼、出轨、打人、抄袭等狗血事件,从公德到艺德再到私德通通刷新下限。这样拉低专业水准,败坏行业声誉之人,危害又岂止是“塑料”“花瓶”这么简单?
再进一步看,“塑料演员”当道,是对真正演员的巨大不公。演艺圈不缺好演员,可在流量绑架下,收入和业务能力却出现了严重倒挂。此前,因出演《隐秘的角落》而走红的张颂文,直言“40岁了还买不起一套房,2019年的片酬也只够温饱。”有人靠颜值变现轻松赚千万,有人苦磨演技却仅能糊口,行业怎么会好?
“文变染乎世情。”更值得警惕的是,文艺圈一些不正与不公的影响正在外溢。“一条微博顶一年工资”“拍一集剧胜过数年打拼”带来的心理冲击,更是放大着价值错位,加剧着社会浮躁。当世人的目光都投向光鲜亮丽的行当,少男少女即便无艺傍身也热衷于选秀成名,许多行业言必称“热度”“流量”,甚至否定辛勤奋斗之意义,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塑料演员”扭曲着行业标准、污染着社会风气,当然应该人人喊打。近段时间,相关方面对演艺行业的整顿力度不小,媒体平台、行业协会等也都纷纷表态,拉开了向“唯流量是从”宣战的架势。这个时候,行业前辈多站出来,旗帜鲜明向“无艺无德”者说不,给后辈正规矩、明言行,显然十分必要。
“欲从艺,先立德。”于年轻演员来说,是时候静静心了,认真磨戏,好好做人,演艺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原标题:陈道明痛批流量明星,对“塑料演员”就应人人喊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何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