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省再创佳绩,共荣获17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包括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按牵头情况分,我省主持项目有4项,参与项目有13项。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与往年相比,2020年度我省在继续保持较高获奖数量和主持项目中奖率的同时,获奖项目又显现一些新亮点、新突破:
技术发明成果持续增强。今年获奖项目中有3项技术发明奖,与去年持平,展现了我省原始创新实力的稳步增长。其中,由郑州大学何季麟院士主持完成的“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建成了完善的ITO靶材研发平台和生产线,生产的ITO靶材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京东方高世代TFT线,完全可替代进口,解决了关键技术及制造“卡脖子”的问题。另外,中原工学院、安阳龙腾热处理材料有限公司参与的两个项目也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高校“创新策源地”实力彰显。今年由我省主持完成的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主要完成单位包括了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参与项目中也包括了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充分展示了我省高校在科研创新领域的强劲实力,以及高校积极主导、参与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的可喜趋势。
科研院所显现创新能量。今年获奖项目中,有3家研究所和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其中。其中,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完成的“深部复合地层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进控制关键技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面向机动平台的高清晰精准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参与完成的“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等项目,显现了我省在前沿科技产业领域的创新能量。
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能力提升。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参与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奖励大会上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也是由该公司参与完成。此番再接再厉,表明了我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能力持续提升。
另外,此次我省主持的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均是具有国际视野、站在科技前沿或产业高端的领军人才,反映了我省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延伸阅读:
破解多尺度地图数据库建设“国际难题”
在11月3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主持的“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等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
多尺度地图数据库,是国民经济建设各级行政决策规划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多尺度地图数据库建设采用重复建库的方式,导致建库周期长、数据冗余大且一致性差、数据库更新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为突破重复建库导致的质量低、效益差等“卡脖子”问题,需要引入智能化技术来实现地图自动综合与尺度变换。“但是,地图自动综合一直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学界的‘国际难题’,让机器理解地图图形语义,并执行尺度变换的空间推理,在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均属于前沿难题。”该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介绍。
面对这一地理信息产业的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组迎难而上,围绕人工智能与地图综合的结合,突破了地图自动综合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上的一系列难题。
“这个项目完成后,使我国多尺度地图数据库建设水平在短期内整体赶上了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空间关系理论、地图综合算法和地图综合软件研发等关键点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负责人说。
据了解,项目相关成果突破了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瓶颈”,显著增强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有力推动了测绘与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部分成果已经成功推广应用于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自然资源普查、交通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我国煤层气高产稳产的重大突破
将煤层气单井产量提升至5倍到10倍以上,并保证了长期稳定开采,使煤层气这一制造煤矿瓦斯事故的元凶,变身成为低碳时代为人类供应清洁能源的生力军……在11月3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省主持的“复杂地质条件储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企业找到我们时,都是碰到了实在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项目主要完成人、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瓦斯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曹运兴教授告诉记者,2012年3月,他接到了新疆一家企业负责人的电话。原来,这家企业在新疆阜康矿区新建了一座瓦斯发电厂,准备从地面开发煤层气来弥补电厂气量的不足,邀请曹运兴研究阜康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等相关问题。
新疆煤层气资源储量巨大,约为9.5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6%。从2000年到2012年,这里已经有了58口勘查气井,数量可观。然而,却没有一口气井达到商业气产量,严重滞缓了国家煤层气产业西移的战略进程。
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时,曹运兴对北美煤层气储层地质条件和开发技术进行过深入广泛的研究。接受企业求助后,他带领团队在阜康煤矿区进行了地毯式煤矿井下地质调查,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宜于大倾角厚煤层的煤层气开采新技术,2014年起连续两口井获得高产,两次刷新全国煤层气开发历史上直井单井最高日产量记录,成为新疆煤层气开发史的里程碑工程。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在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曹运兴团队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德利院士团队合作,先后攻克了选区评价、复杂结构井钻井与完井及增产改造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储层综合选区与分类评价方法;发明了复杂结构井导向钻井随钻测控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这一技术独家垄断;自主研发了水平井双管柱筛管完井与洗井增产一体化技术;研发了水平井氮气前置—活性水密集压裂增产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自主研发的创新性技术国际领先,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储层煤层气高产稳产的重大突破。
沁水盆地南段,一直是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高产热点区块,但在局部低产区仍导致了长期大量的低效开发。面对低渗低压难题,曹运兴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水平井氮气前置活性水密集多簇压裂技术。“第一口先导试验井的日产量,相当于同一井场大型羽状水平井的15倍。这一技术正引领着中国煤层气开发技术的新方向。”曹运兴兴奋地告诉记者,高效利用好煤层气,既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满足了国家推进双碳发展目标的需求。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太原组15号煤层的气含量高,但煤层破坏严重,钻井完井条件复杂,井眼稳定性差,煤层气水平井的单井每口井产量不足1000方,稳定时间短。曹运兴介绍,团队中的鲜保安教授实现双管柱筛管技术突破后,2019年开采的331口井平均产量达到12000方,平均产量提高了10倍以上,最高产量可达38000方,通过这一项关键技术,就解放了沁水盆地南部万亿立方米可动用煤层气资源量。
据了解,该获奖项目的成果已在新疆等6个省区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煤层气单井日产量的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新增产量14.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记者 尹江勇 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