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武警研究院特种装备研究室主任李兴海:

一身“狠劲”图破壁,科研变成“战斗力”

武警研究院搬家了,装备技术研究所特种装备研究室的新办公室,面积比过去少一半。

56岁的研究室主任李兴海和年轻同事们挤在一间办公室里,背后紧贴着墙。作为我国反恐装备领域专家,这种环境,似乎也是李兴海这几十年的工作状态——用年轻的心,细读着外面的世界;用面壁的“狠”,研究并满足着部队的急需。

当兵38年的李兴海,是全军首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获得过全军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奖、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在武警研究院的高学历人才队伍中,李兴海是个“例外”,全靠自学起家。

1984年,李兴海选入原北京军区军械技工训练大队学习,从此爱上了装备保障和装备科技创新这一行。他从初中、高中的课程起步,专业知识积累全靠自修完成。凭着这股子狠劲,李兴海取得中专、大专学历,名列“全军自学考试十大优秀生”,荣登“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金榜。

李兴海先后取得40余项革新成果,其中27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大部分科技成果已转化为战斗力。

李兴海搞科研得了很多奖,但他绝不是为了得奖搞科研。往哪搞?怎么搞?科研方向和服务对象很重要。李兴海以他的说话方式对这两点进行了诠释。往哪搞?就往“科学家们顾不上,基层官兵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搞。怎么搞?自己搞,因为“问题在我们身边,解决靠我们自己”。

在修理所时,李兴海为步兵研制了冲锋枪多功能枪榴弹发射器,为炮兵研制了简便射击器材,为通信兵研制了驾驶室与车厢通话器等40多项成果。他设计的某型瞄准仪,使迫击炮概略瞄准命中率提高了40%。

李兴海带领团队研制的反恐突击车先后参加2015年九三阅兵、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他研制的加强型防暴盾牌,解决了PC塑料盾牌使用寿命短、低温易碎、防击打能力弱等问题;他设计的自动设障车,把执行任务的官兵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他提出的透窗观瞄系统,为夜间观察和特殊车窗内目标瞄准提供了一种全新手段。

李兴海的科技成果都是带着泥土芳香的,他从不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

李兴海发现战士步枪抵近射击时不便用眼睛直接瞄准,20来米距离瞪着眼睛就是打不上靶,就运用三角函数等原理进行换算,制成水平“气泡仪”固定在枪机上,实现了精确瞄准,一个人过去要用500发子弹才能“喂”出来的感觉,而今一个视力正常的战士首发就可以命中。

针对夜视枪瞄镜近距离打不准、精度差的问题,李兴海带领团队,查阅科技材料,到高校去请教,经过数年攻关,一举解决了困扰一线官兵多年的难题,达到了百米内昼夜射击百发百中的效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列装近两万具,为武警部队遂行夜间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兴海有一个习惯:每天必看科技博览等电视节目,每周必跑图书馆查阅一次最新科技资料,每月必听一次科技知识讲座,每季必在国家专利局网上检索一次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

各地举办科技博览会,李兴海总是不放过任何能争取到的参观机会,在智慧天地中开阔眼界。他走到哪儿,创新的火花就闪到哪儿;走到哪儿,创新课题就找到哪儿。

李兴海在一本介绍汽车发展展望资料上看到,由于世界能源日趋紧张,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世界汽车行业都在寻求一种更节能、更清洁的化油装置。联想到部队汽车耗油状况,他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先后到北京、上海、重庆等汽车制造厂搜集最新资料,终于研制成功技术领先的汽车节油净化装置。

就是现在,李兴海还戴着老花镜,每天坚持看专业书,还用老方法写读书笔记。

他相信:“狠”人虽愚笨,努力出奇迹。(黎云、苗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