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朋友圈再次迎来扩容。今年2月,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华泰证券、华宝证券收到中国证监会碳市场准入无异议函,加之2014年、2015年先后获准的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有8家券商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机构大军会以何种方式参与,又会给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带来何种影响?
机构具有独特优势
(资料图)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通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公司可以充分发挥成熟的交易能力和专业的产品创设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低碳转型解决方案,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她说,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丰富公司绿色投资品种,构建全链条交易能力,提升绿色综合服务能力,更好拥抱双碳发展历史机遇和绿色发展新赛道。
“券商参与碳交易有利于促进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及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有利于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丰富融资工具。”华宝证券告诉记者,券商资金规模大、参与交易的能力与意愿强,交易量远高于控排企业,能够为碳市场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强化价格发现功能;通过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能够加快碳资产的形成,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和进行风险管理,激发企业的交易积极性。
“在完善IT系统和遵循风控要求下,券商主要通过趋势交易、客需撮合交易、碳回购等方式参与自营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合规、审慎开展业务。”华宝证券称。
作为机构先行者,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近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中信证券全面参与全国和试点区域的碳交易市场建设,并推出了碳配额回购、碳排放权场外掉期等创新业务;其旗下子公司华夏基金也在业内首家明确提出“碳中和”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国泰君安证券在2014年初便在证券业内率先成立碳金融业务团队,先后完成证券公司首单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开发交易业务、首单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交易规模在多个试点区域名列前茅。2021年,公司发行了证券行业首单挂钩碳排放配额的收益凭证,挂钩标的为广东省碳排放配额(GDEA)。2022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参与碳交易市场成交量6215万吨,成交额15.89亿元,同比增长70%;参与广东、北京、湖北等试点碳配额和CCER交易,服务水泥、发电、钢铁等行业碳交易需求,成交量约285万吨,成交额约1.31亿元。
记者了解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但目前碳排放权现货市场的参与主体还是控排企业。
“券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是扩展碳排放权交易对象的重要措施。”方正中期金融衍生品资深研究员彭博对记者表示,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还是仅集中在产业方面,参与的主要是电力市场企业,这类企业对于碳排放权的定价、扩展碳排放市场流动性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他认为,券商参与碳排放交易,有助于提升碳排放市场流动性及活跃度,给予碳排放权较为公允的定价,从而助力碳减排。“整体来说,这是促进现货市场发展好的尝试。”
物产中大期货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券商在境内交易所进行的是自营交易,为投资性交易,能否进入现货领域则需要了解政策是否允许券商进行交割,一旦可以进行实物交割,则券商进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就顺理成章了。
彭博表示,此次证监会放行券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后,券商就获得了碳排放市场的参与资格。未来,券商也有望在期货市场上参与碳排放期货及期权交易。
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参与群体单一、交易活跃度不足、协议交易为主等问题。截至昨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近2.3亿吨,累计成交总额104.9亿元。
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网
从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情况来看,价格方面,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交易至12月中旬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协议交易价格大多数时间高于大宗交易价格,在临近12月31日履约截止日前挂牌协议交易及大宗协议交易价格均迅速回升。挂牌协议交易方面,平均价格约47.16元/吨,最高价62.29元/吨,最低价38.50元/吨,绝大部分在40到60元/吨区间内波动;大宗协议交易价格低于挂牌协议交易,平均为41.95元/吨,最低30.21元/吨,最高为首日出现的52.92元/吨,自9月起长期在40元/吨左右波动,在12月中旬价格回升后于12月30日出现了52.91元/吨的较高交易价格,与首日交易价格相仿。
成交量方面,前期以挂牌协议交易为主,后期挂牌协议交易热度降低,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大宗协议交易仅2022年7月少于挂牌协议交易,自2022年8月以来已成为绝对主流的交易方式,全年大宗协议交易量占总体约83%。2022年12月的整体交易活跃程度显著增加,其中2022年11月交易量超过前四个月之和,2022年12月成交量超过1.3亿吨,占总交易量约1.79亿吨的超过四分之三,显示非履约期交易不活跃,履约截止期临近时碳市场活跃度迅速升高、量价齐涨,此前试点碳市场普遍出现的潮汐现象在全国碳市场仍然明显。
企业交易情况如何呢?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企业存在惜售心理。根据市场预估,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较为宽松,有机构测算总量盈余3亿吨,市场存在大量配额。但在实际价格方面,接近履约截止日期时价格出现了拉升,可能是效率较高、配额富余较多的大集团对剩余配额存在惜售心理,出于对未来配额分配不确定性的担忧,即使在配额富余的情况下仍选择继续持有。
“目前我国碳排放限于现货市场交易,参与方主要是与碳排放相关的企业,以电力企业为主,市场相对封闭,间接涉及排碳和碳吸收、碳利用以及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市场进行投资。同时全国碳交易市场相对分散,各个交易市场难以做到有效对接,造成目前市场交易不活跃、也容易造成价格失真。”景川表示,在流动性、风险以及收益这个不可能三角关系中,缺乏流动性的支撑,其价格的公允价值就很难实现,不合理的价格往往会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市场的功能就难以发挥。此次引入券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券商的资金优势和交易优势,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从而实现碳排放的价格公允性,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夯实市场基础是关键
对于券商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彭博认为,这是扩展碳排放权交易对象的重要措施,机构投资者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进度有望加快。
“当下,碳排放市场的发展关键是夯实现货市场,扩大现货市场参与的行业和规模,提升流动性,从而构建多方参与的大市场,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的全国统一交易所。”彭博表示,只有现货市场扩容了,成交量大了、流动性好了,碳交易市场后面才有可能上期货。
与此同时,一位研究碳市场的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夯实现货市场基础还需要做到:一是高层级的法律支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强有力的立法监督才能保证交易履约顺利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将是我国碳市场进一步完善的重中之重;二是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控排企业最关注的就是政策类问题,如行业纳入交易的时间、CCER重启、配额有偿分配等,预期稳定的政策将是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的根本,也是提升流动性的重要路径;三是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准确可靠的数据是全国碳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四是建立有效的定价机制,现阶段全国碳市场受制于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碳价信号的有效性不足,碳资产的估值体系不完善,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不强,制约了气候投融资等相关工作的展开。
为优化碳市场建设,2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称,要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开发碳排放权等绿色低碳期货交易品种。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探索碳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市场协同运行机制。全面推广碳普惠制,开发和完善碳普惠核证方法学。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碳普惠制、碳汇交易等市场机制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广东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机制。
受访市场人士认为,碳排放权期货可从发现价格、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边界和容量等方面促进减排。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将极大丰富和完善碳市场体系,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建设一个价格有效、稳健运行、期现联动的全国碳市场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