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条关于郑州人的“灵魂三问”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你的车淹了吗?你家有电吗?你的小区封了吗?

段子虽短,意涵深远。灾情汹汹而来,疫情接踵而至,郑州乃至整个河南都面临严峻考验——据初步统计,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37.15亿元。

农田要补种、堤坝要加固、道路要修缮、学生等开学、企业盼复工……回归正轨,是河南人急切而朴素的愿望。蹄疾步稳地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才能提振士气、稳定人心,凝聚强大的向心力,才能抓住宝贵的发展窗口期,民生保障才能有底气,经济发展才能有活力,社会生活才能尽快回归正轨。

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囿于疫情防控,灾后重建的摊子一时难以全面铺开,重建节奏也受到疫情影响,实现年度目标,任务更加艰巨。盛夏已过,金秋方至,受灾的家园如何重建?农田如何秋管?学生何时开学?企业怎样复工?一连串问号亟待拉直。此时此刻,被动等待只能贻误战机,唯有加倍努力、竭尽全力,用非常之举、非常之策、非常之力,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耽误的工作补上去。

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灾后重建如何才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举起“望远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工作有轻重缓急之分。在推动工作时,各地各部门须提高站位、放眼长远,凡事多看一步、多想一层,善于用重点工作带动其他工作。譬如,解决企业停产、工人失业等问题,要看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产业,恢复经济活力。因此,在做好减税降费和稳就业的同时,还要坚持项目为王,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和“万人助万企”活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潜能。

其二,善用“黑科技”,学会借力发力。古人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今,遥感、大数据、5G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日趋丰富,灾后重建要善于借助这些“黑科技”,从快从优推进工作。比如在省农业科学院,通过线上视频通话,农业专家用远程“会诊”的方式,给扶沟县受灾的辣椒开“处方”。灾后重建需要争分夺秒,哪里善用先进技术,能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提供急需的信息和服务,哪里就能最大程度挽回损失,减少次生灾害发生。

其三,提高“灵敏度”,建立动态反应机制。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才能一呼百应。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是科学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灾后重建工作基于常态化考量,动态反应机制有所欠缺,反应不够迅速、灵敏,工作上就难免会有些“粗线条”,节奏上也难免会“慢半拍”。民生物资的价格波动如何?受灾群众的整体情绪怎样?企业商户的复工需求有何差异?只有建立起灵敏而高效的动态反应机制,及时收集、研判重要民情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才能把精力和资源用到“刀刃”上,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指出,当前疫情防控、灾后重建正处于关键期,必须双线作战,必须全面胜利。抓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把工作做得更足、更实、更细,才能守住亿万中原儿女的民生福祉,汇聚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悦连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