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教师“一校定终身”;改革后,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实现了统一管理。改革前,校际间差距大,优质校名师“扎堆”,“择校热”高烧不退;改革后,薄弱校师资加强,偏远地区学校也有了好老师。这是近两年来许昌市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带来的改变。
“双减”政策下,推行“县管校聘”改革,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作出了哪些探索?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打破“一校定终身”让教师流动起来
新学期开始,襄城县文昌小学东城校区副校长卢晓燕如释重负地说:“这学期再也不用愁学生们上不了体音美课了。”
该校地处襄城县城乡接合部,一直以来体音美学科的老师短缺。“通过教师流动,学校的学科设置更加齐全了,更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卢晓燕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省多数县区面临着城乡、校际师资不均的难题,城区及周边学校教师富余,偏远乡村学校相对短缺,教师学科结构也不合理,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许昌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李阿喜说:“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尤为重要。”
2019年许昌市以襄城县为试点,拉开了“县管校聘”改革的序幕。
襄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负责人王俊委告诉记者,为了让这项涉及数千名教师的改革落地见效,襄城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推动,县委编办、县人社局按照“总量控制”原则,核定教师编制、岗位,交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由“学校用、教育局看”转变为“教育局调、学校用”。通过教师资源从超编乡镇向缺编乡镇合理流动、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专业教师富余学校向专业教师不足学校合理流动,促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打破“人情阻碍”让竞聘公开透明
“县管校聘”改革一启动,一部分教师认为一直端在手上的“铁饭碗”没了,也有一部分教师希望通过“找关系”到更好的学校。
为了让改革实现预期效果,襄城县制定了“直接聘用—支教聘用—校内聘用—跨校聘用—县内调剂”的五步方案,环环相扣、依次推进,竞聘信息一律公开,争议处置、协调机制逐一明晰。
为堵塞教师队伍管理漏洞,杜绝“吃空饷”现象,襄城县出台文件加强教师请销假纪律管理。为调动教师积极性,规定高级职称教师必须担课,对超课时或承担其他工作的教师,计入超课时工作量,并在职称评审和评优表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对偏远乡村教师发放交通补贴,对一线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实行定向奖励,并在职称评审和评优表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校长而言,“校聘”更大的压力来自“人情关系”。为破除人情阻碍,襄城对全县中小学校校长进行轮岗交流。
打破“大锅饭”让实干者实惠
通过改革,2019年至2020年,襄城县城区及周边乡镇优秀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的有52人,跨校竞聘上岗的有574人,组织统筹调剂上岗的有25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襄城县文昌小学的纪翠华老师几年前被转到了管理岗,去年通过竞聘,又重新回到了热爱的讲台。“通过竞聘,教师们都更加惜岗、敬岗、爱岗,新的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薪酬分配机制对大家是一种激励,我感觉干劲满满。”纪翠华说。
襄城县还建立了新的考评机制,以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倦怠、小病大养、人岗不相适、高级职称教师占岗不站讲台等问题,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在全面总结襄城县“县管校聘”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许昌市进一步优化改革方案,2020年春季学期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启动了“县管校聘”改革。全市1009所公办学校的3.8万名教职工参与了“校聘”,跨校竞聘上岗1071人,组织调剂上岗241人。(记者石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