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1400余名学生与140名教师走进操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迎来新学期。这是今年城市副中心唯一一所新建成开学的校园,历经1000多天的建设投入使用,为城市副中心再添优质教育资源。
曾经借址办学困难重重
2015年秋季开学季,通州师范学校旧址迎来了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的首批学生。“成德达才,社会中坚,基桢缔造,肇始青年……”初中4个班、高中2个班,160余名学生唱响朝气蓬勃的附中校歌,这所闲置多年的老校园重新焕发出活力。
作为引入城市副中心的名校资源,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起步办学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顺利。2015年5月,带着“开疆拓土”的使命和理想,校长丁伯华从海淀首师大附中本部赶往通州,却被校门口的景象深深打击:校园里不仅没有一条像样的柏油路,而且荒草丛生、破败不堪,现存教学楼甚至比教师的年龄还大。
“还有三个多月就要开学,眼前头等大事就是收拾校园。”丁伯华和一起来校的十多位刚毕业大学生一起拔草、一起铺砖,晚上没有路灯,就用校长的车灯照亮,宿舍电箱跳闸,没人知道电闸在哪儿……全部从零做起,最终学校如期开学,教师们付出了巨大努力。
后来,为了修建新校园,丁伯华带领全体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于2017年整体搬迁到运河中学借址办学,千余名师生挤在一栋楼里,一间屋子要兼具备课、仓储、办公等功能,甚至学校操场也要拉上警戒线“掰开”来用。
新校园科技智能“以人为本”
新校园建成后,给师生带来的是阳光和希望。前些天记者前往学校探访,整座校园沐浴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偌大的操场绿意盎然,孩子们再也不需要和其他学生争抢跑道。教学楼内同样宽敞明亮,教室配备了多功能教具,走廊间处处是沙发座椅,一点一滴中透着设计师的精巧构思。
为了尽可能体现“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兼具科技、智能和绿色特点,丁伯华与设计方日夜沟通,参考了优秀校园的设计经验,将校园的各处细节抠到极致。让丁伯华颇为满意的是校园中部的一座玻璃金字塔,它不仅串联起操场、教学楼和艺术楼,透过玻璃洒下的阳光还让上下空间有了良好沟通。这一独特设计同样受到师生欢迎,进校参观的家长也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
从操场旁的楼梯步行而下,地下空间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篮球场、游泳馆、食堂以及多个体育活动场馆都藏在操场下面,多个出入口与周围的宿舍楼、艺术中心、教学楼和地面相连。探访时,正赶上初中学生上篮球课,崭新的篮球架、锃亮的木地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周边设置有1400张座位,可以承接国家级篮球赛事。
此外,学校还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排风化学实验室将排风系统置于天花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灵活调整桌椅位置,实现不同分组需求。物理实验室中配备了高速摄像机、PASC系列无线传感器以及实验室专用车床、天文望远镜等高端设备,充分满足初高中学生的各类实验探索需求。
学生后勤保障一站式解决
在新校园建设中,改变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硬件设施,学校整体的管理机制也得到提升,学校除校长外不设副校长,利用扁平化管理实现服务提质增效。学校还取消了过去的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将这些功能集中到一楼大厅的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学生不用到处跑手续,在这里就能一站式解决教育教学、医务、心理、信息化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问题。
“例如学生想办理校园卡挂失,过去要先向班主任汇报,然后再汇总到年级主任,随后到信息中心挂失,一套流程需要跑三四个部门。现在学生只需来到学生管理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立刻就能办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师李帅说。
通州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州区加快高质量教育发展步伐,着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近三年来,北京五中通州校区、北京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北京一幼海晟实验园城市副中心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校先后落户通州。伴随新校园的落成,优质师资也在不断进驻,各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城市副中心教育注入更先进的理念和更强的发展活力。
(原标题:副中心再添优质教育资源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今秋启用)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孙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