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遍地碳中和。
8月17日,国家发改委点名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跑偏”,采取的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等要求,有的机构也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于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会议做出了新的指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一次精准又明确的警告。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从去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从政府到企业,从机构到个人,都能感受到双碳目标就在身边。
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各行各业接连发布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碳中和相关概念股炙手可热,跟踪环保、低碳经济主题的基金纷纷改名“碳中和”基金,一时间,形势一片大好。
国家有政策,地方、企业有行动,碳减排风风火火,意料之中。更何况,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挑战更是机遇,抢占先机,趋利本能的支配之下,想从中分一杯羹,本就无可厚非。
风口来了,谁都想飞。最怕有人顶着碳中和的旗帜“招摇撞骗”,变身镰刀,专割韭菜。
双碳背景之下,沾边必火。概念升温,相关概念也升温,不相关概念都热了。新能源车、光伏搭车碳中和,受到资金的持续关注,一路飙升。此后,从周边到外围,仿佛一切皆可碳中和。
资本市场容易陷入炒作的怪圈,用简单粗暴的产能削减逻辑爆炒相关股票,吹捧出一幅预期里的繁荣,让投资者深陷幻境,危险而不自知。当务之急是去伪存真,要让碳中和市场里务实而非务虚。
碳中和不应被恶意炒作乱了市场,也不应被心怀不轨者坏了规矩,这样的亏过去我们没少吃。一年前,武汉弘芯的烂尾,见证了造芯运动的一地鸡毛。从明星企业到骗子企业,舆论关于芯片烂尾的最大反思便是,要给芯片行业降降温,别让投机者钻空子。
如今,芯片换做碳中和,仓促上马的盲目也如出一辙地复制到了碳中和身上。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思路清晰明确。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碳中和相较发达国家来说,时间更紧、削减任务更重。碳中和不是“短跑”,赚不了快钱。
“制定一个机构的规划很容易,但执行并且执行好一个规划却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作为蓝色巨人的“救世主”,IBM前董事长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眼下,减碳之名下的绿色变革可能需要无数个三年。
因为,碳中和要解决的是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焕然一新,要打破对煤炭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要摆脱粗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要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
摘了满天飞的帽子,我们才能看清碳中和对中国经济影响,以及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