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柔区杨宋镇中富路旁的一块玉米地,附近村民都知道,这里是选育玉米良种的试验田。但令大家都感到惊讶的是,在这儿种玉米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两位白发苍苍、老当益壮的耄耋老人——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80岁的庄铁成和他92岁的恩师许启凤。
“对于我们这些‘老玉米’来说,时间不等人啊!”庄铁成说,他和老师一直将繁育“中国种”、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技
跟着计算机种玉米
高个子,身材清瘦,步履矫健,戴着洋气的帽子和眼镜,皮肤白皙,一说话笑眯眯的。第一眼看到庄铁成,真想不到他已经80岁了。
庄铁成1941年出生在长春市,初高中都在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就读。从上中学时起,他就迷上了生物学,是学校“小生物学家协会”的一员。
考大学时,庄铁成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
大五那年,我国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许启凤担任庄铁成的班主任。大学毕业后,庄铁成被分配到长春工作,退休前任长春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玉米育种第一主持人。最令他骄傲的成果是教农民跟着计算机种玉米。
庄铁成和刘大有、陈桂芬领导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全国玉米智能示范区建设,在国内率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玉米研究领域,和吉林大学联合研制的软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选择了吉林省榆树市作为试验区域,把全市适合种植玉米的耕地都做了信息普查并记录到电脑里,前后耗时五六年。
“我们搜集整理全国著名玉米专家的成果,把它们全都装到电脑里,并设计了一款软件,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农业生产。”庄铁成说。比如一个农民想知道自己家的地适合种什么品种,怎么施肥、怎么管理才能高产?就把他家地块的位置信息输入到系统里,系统自动给出种植指导。
信念
继续育种事业
2014年的一天,恩师许启凤把庄铁成叫到北京家中,告诉他自己想继续育种事业,有人提议要先组建公司。庄铁成表示反对:“一是年纪大了,许老师当时已经85岁了;二是他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
但老师这么多年积累的玉米种质资源和育种经验,就这样束之高阁吗?庄铁成不忍心。
“前不久,我国著名玉米遗传学家曾孟潜去世,曾老一生选育创新了大量优良珍贵的玉米种质资源,但晚年由于没有育种实体平台,只能自己经营,终于累倒了,一生积累的育种资源也付之东流,令人痛心和惋惜。”庄铁成说,“对我们这些‘老玉米’来说,时间不等人啊!”庄铁成决心为恩师组建玉米育种机构。
当年,庄铁成在怀柔找到了合作方——北京广源旺禾种业有限公司。庄铁成提出的条件是:合作后要不断为社会提供许启凤的“育种家种子”、亲本自交系原原种和标准杂交种子,确保许老和他的玉米种质资源的安全。这意味着,首先要不断投入,还不能奢求发大财。
合作者信任两位老专家的实力,双方当年就开始合作。
2018年2月,“北京许启凤玉米育种中心”正式挂牌,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育种学家名字命名的育种机构。当时从许老家拉来的种质资源和科研材料足有几卡车。
辛苦
种玉米一年不得闲
玉米育种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一年不得闲。
每年4月开始准备种子;4月底5月初播种、疏苗;7月15日左右玉米开始抽穗;7月底8月初,玉米胡子长出来,开始授粉;9月份玉米结棒子;10月上中旬收割。
七八月份,正是最闷热的季节。玉米地里太阳暴晒,密不透风,像蒸笼一样,普通人呆一会儿就受不了。但庄铁成和许启凤两位耄耋老人,和技工一起,经常在地里一呆大半天。7月底8月初是授粉,要随时检查授粉质量,有无授粉纸袋脱落。8月中旬以后,要密切观察玉米的抗病性、抗倒伏性。“很多人蹲的时间一长就受不了,我就没事。因为我常年在玉米苗期蹲着疏苗、观察每棵自交系,习惯了。”庄铁成说,只要能让他继续干育种工作,他就高兴,累不累根本不觉得。
成果
已审定品种7个
近年来,北京许启凤玉米育种中心继承和搜集了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2万多份,重新登记和鉴别、扩繁和保存。截至目前,中心拥有玉米原始品种30个、稳定自交系390份、早代系780份、初比苗头品种39份、育种原始材料(2015-2019)5000份。这些种质资源中保存的遗传基因,是多年来适应我国生态类型、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的无价之宝。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离不开自有知识产权和本土化基因丰富而古老的种质资源。要解决中国种业卡脖子问题,需要对我国优秀的本土种质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
这些年来,中心育种成果丰硕:审定品种7个,包括国审1个、省审6个。
(原标题:繁育“中国种”解决卡脖子难题 两位白头翁 还在种玉米)
(记者: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