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便可触摸到自然的肌理,抬头便能眺望真实的森林、河流……记者昨日从市建筑工务署获悉,深圳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出炉,以河流三角洲为灵感,在燕子岭和燕子湖之间开辟一处生态融合空间,形成生机勃勃的新“三角洲”,以此反映该区域丰富活跃的生态及人文场景。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成为深圳公共文化、文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深圳自然博物馆毗邻风景秀美的坪山燕子湖片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受到本地“山林—河湖—植被”绿色生态轴线的启发,该项目设计以“河流”作为主线,将打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三角洲”,将水所蕴含的永恒概念优雅地嵌入项目的空间规划、功能结构等设计中。

自然博物馆设计大气而灵动,将人为建筑与自然背景和谐相融。建筑和景观和谐配合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方案致力于创造一个真实反映燕子湖地区美丽丰富生态的环境。景观设计力求保护和展示自然美景,以及场地周围发挥关键作用的多样生态系统。

基于三角洲的总体设计概念,到达区的景观反映不同形态的水流运动。层流和螺旋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自然雕塑美感的造型,引导游客进入博物馆区域。场地北侧水体是连接景观与博物馆、公园和北部河流的重要纽带。水体中3个水流“漩涡”,为参观者提供形象的视觉体验,进一步强化了“河流”的整体设计概念。

室内和外部空间的整合将创造更包容和健康的环境,可将游客与活跃的自然空间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博物馆展示和创造动态教育环境的能力。下沉广场是室内的植物世界展览空间与坪山河景观生态系统的交会点。展览和生态系统的混合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博物馆的覆盖面,让游客以更生动的形式观察自然世界。

作为未来的标志性目的地,自然博物馆的屋顶公园旨在创造人人可达、人人可享的愉悦体验。屋顶空间超越简单的公园属性,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唤起更多到访者对自然生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传统博物馆的展览通常是远观的,而自然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则采取了创新方法,通过创建各式用于触摸、攀登和互动的设施,激发探索发现。

室外景观为博物馆的教学和展览空间提供了自然的过渡和延伸。参观者由室内移步室外,伸手便可触摸到自然的肌理,抬头便能眺望真实的森林、河流、山脉和农田。这些精心设置的景观和空间营造出了动态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别出心裁的探索路线设计反映了博物馆的核心主题,建立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以学习为目的有机系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