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盖之上飞龙腾跃,焕发活力生机;灯体点缀吉祥年画,寓意百子千孙……”这样一款外形精致、采用全黄铜金属铸造,高度复刻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莞千角灯”原型的“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非遗文创产品,自今年初开售以来已经售出约3000盒;一款串联起“灯顶”“灯体”“灯带”等千角灯主要结构部分、由纯银打造的千角灯手链作为企业客户礼品已经送出200条;内置千角灯茶具的千角灯伴手礼盒已基本完成开发,即将于今年中秋节推向市场……以创新“复活”非遗,东莞国家级非遗项目“千角灯”正以另外一种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据记者了解,千角灯系列非遗文创产品由东莞市两家企业(微石科技、好合苑)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千角灯为题材设计完成,内含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千角灯手链、千角灯茶具、千角灯伴手礼盒等,彰显创意和实用性,已打造成东莞非遗城市礼品的首个系列。

保护:被誉为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

千角灯是千盏灯的灯,即一盏灯里有一千个角、一千盏灯之意,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千角灯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被誉为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更有“中华第一灯”美誉。迄今为止在我国民间工艺中,千角灯仅见于东莞,而目前东莞仅存三盏千角灯。

关于千角灯如何在东莞落地生根的往事已经不可考。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的小妹赵美容(皇姑)因逃难流落东莞,并在此安家。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最早的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赵美容还亲手绣上24条“二十四孝图”的灯带,被称为“皇姑带”。东莞赵氏家人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的千角灯,于正月悬挂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观瞻。

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分灯顶、灯体、灯柱、灯带、灯尾五大部分。灯顶部分主要是用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灯顶八大角上有八条立体呈腾飞状态的彩龙,八角中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

1967年由于历史原因灯带被毁,千角灯的制作也随之停止,直到2004年,莞城展开对濒绝的“千角灯”的抢救行动,千角灯才重现人间。2006年,东莞千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逾古稀的张树祺是千角灯抢救制作的主要成员之一,掌握千角灯的全部制作过程。他自小随父张金培学习扎作技巧,2004年在父亲指导下参与制作千角灯。父亲的临终嘱托,让张树祺担起了千角灯的传承重任。2018年5月,张树祺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东莞仅存的三盏千角灯中,有一盏由张树祺独自完成,另有一盏由张树祺父亲带领张树祺一起完成。

开发:非遗城市礼品首个系列诞生

为了更好地传承千角灯技艺,最近几年,在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支持下,千角灯传习所培训班开班,张树祺担任授课老师,除了培训学员,他还招收了几批徒弟。而一直以来,莞城都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千角灯文化。

近年,东莞在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

去年底,东莞市文化馆、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授权东莞市微石塑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微石科技”)开发的“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就入选2020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其传承价值、创新价值、传播价值、市场价值、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为了呈现千角灯璀璨华丽的造型,“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整个灯体采用黄铜金属表现。千角灯的制作工艺复杂,上面的绘画细节极其讲究,前沿的工艺技术、精心打造的艺术化形象,还原了千灯千角、百子千孙图以及二十四孝灯带。微石科技总经理熊毛表示,开发“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源于传承民间瑰宝和致敬匠心,希望通过精湛工艺唤醒非遗生命力,点亮千角灯风采。

据熊毛介绍,公司对于这款产品的开发高度重视,一般开发一款产品需要两个月时间,而这款产品公司仅用35天就把第一版样品做出来了。“为了更完美地呈现千角灯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公司研发人员多次拜访传承人,结合传承人的建议,进行了多次改进。”

除了“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千角灯系列非遗文创作品还包括千角灯手链、千角灯茶具、千角灯伴手礼盒等,已打造成东莞非遗城市礼品的首个系列。今年年初,东莞首款非遗城市礼品正式向全球推出。

“我做文创超过20年,在东莞居住了15年,一直想为东莞的非遗传承做点什么。”在接受采访时,好合苑(东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莞城分会会长杨琦兰告诉记者,她就住在东莞莞城,家离莞城文化周末剧场走路不过几分钟路程,而东莞仅存的三盏千角灯中的一盏就悬挂于莞城文化周末剧场走廊,有一段时间,她几乎两天就要见一次千角灯,真正决定做千角灯文创是在2019年,“那天在文化周末剧场欣赏了一场晚会,最后大家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走出剧场,抬头再见千角灯,那一刻特别有感觉,想着就是它了。”

千角灯手链的开发并没有花很长时间,因为千角灯于杨琦兰而言已经是一位熟悉的“老朋友”。记者注意到,千角灯手链上串有“灯顶”“灯体”等千角灯主要结构部分,最特别的是代表“二十四孝图”灯带的24条穗子。千角灯手链首批量产200条,杨琦兰并没有把它推向市场,而是作为好合苑文创集团贵宾礼品,“就是想告诉大家,非遗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传承。”

未来:继续开发更多非遗文创产品

截至目前,“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已经售出约3000盒。熊毛表示,目前该产品在全国300多个城市、2500多家门店有售,各电商平台也全面上线销售。接下来将通过海外市场部,在海外市场全面铺开销售。“除了千角灯,接下来我们还将关注东莞其他非遗项目,开发相应的非遗文创产品。”

好合苑开发的千角灯伴手礼盒将于今年中秋节推向市场,其中除了中秋常规的月饼、茶叶礼品外,还将放入千角灯手链、千角灯茶具等。接下来,好合苑还将针对千角灯开发其他的文创产品,“用我们的方式去诠释非遗,并努力去做转化。”杨琦兰表示。

记者了解到,本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东莞在促进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其中,“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是东莞市非遗项目走向跨界融合,进入“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的重要抓手,两届东莞非遗文创大赛,征集到非遗文创作品500多件套。一些作品通过修改孵化,已经转化为具有东莞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如“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莞草编织包”“麒麟雨衣”“麒麟头摆件系列”“醒狮头摆件系列”“小龙舟摆件系列”“龙舟制作技艺文创礼盒”等。

东莞市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将从几个方面继续加强东莞非遗文创工作:加大设计机构和创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聘请国内文创大咖来东莞传经送宝,拓展东莞本土设计师的视野,加强本土设计师与全球文创界高水平设计大师的联系,提升本土设计师的创意设计能力。建立东莞非遗文创联盟,把东莞本土年轻的设计力量,团结起来,凝聚东莞创意智慧,打造东莞非遗文创队伍。建立东莞非遗文创平台,以“东莞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为抓手,以非遗工作站建设为契机,成立东莞非遗文创孵化中心,努力打造文创作品转换为文创产品的孵化平台、推广平台和宣传平台,开创东莞非遗文创2.0时代。(记者余晓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