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由大商所支持、渤海期货主办的“DCE·产业行:企业运用期货期权管理风险分享”活动顺利在沈阳市举办。来自饲料贸易实体企业、期货公司的研究人士围绕基差贸易与饲料企业的采购管理、玉米期现结合方案设计和期权在产业避险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帮助相关饲料产业企业积极利用期货、期权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实现稳健经营。
辽宁和合融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李樊在会上介绍,随着近年来我国饲料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饲料原料采购量迅速膨胀,加之饲料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饲料企业的采购风险陡增。目前,大部分饲料加工的附加值已经很低,饲料采购成本占饲料销售价格的80%以上,饲料的销售利润却不到销售价格的3%,而蛋白类和能量类原料的月平均价格波动却占到饲料销售价格的5%以上。单纯的依赖市场涨跌的采购模式已不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长久之计,探寻低风险、可持续的采购模式成为饲料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基差交易中,对于谷物商而言,做出买卖基差的决策往往与谷物的现货价格无直接关系,而要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盈亏差额。”李樊说,基差交易与传统的“一口价”销售模式相比更加灵活。较普遍的基差定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在新奥尔良港口的定价中使用的,在英美等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国内,该模式在2004年由金光油脂开始试行,之后经嘉吉、达孚等外企继续简化并推广,目前,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已广泛使用基差点价的贸易模式。
李樊进一步表示,如果企业将基差交易纳入经营采购计划,企业便成为一个价格制定者,而非价格接受者。油厂要想通过基差交易保障压榨利润,离不开对FOB、船运费、豆油价格、压榨利润的准确判断。
大连众谷贸易有限公司生猪、玉米期现业务负责人刘义表示,基差贸易对于饲料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主体各有意义。传统贸易模式中,上游种植户会在粮食收存之后以一口价卖现货,销售窗口期为十月至次年四月,但通常粮食上市之后,供应量比较充足,一口价并不会太理想,而基差贸易可以将定价提前,种植户可提前五个月到六个月锁定较高销售价格。对于贸易商来说,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市场波动加剧,经营风险增大,在一部分贸易商被淘汰的同时,另一部分贸易商通过基差贸易实现了转型,将手中的现货在期货盘面上做套保,此时现货价格单方面的涨跌不会影响贸易商收益,贸易的盈亏在于玉米的基差。对于下游的饲料厂、玉米加工企业来说,基差贸易可以规避掉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保证饲料厂长期稳定的运营。
刘义还谈道,企业在进行基差方案设计时需提前考虑基差分析、资金计划、建仓规模、建仓步骤、建仓均价、转月计划和平仓均价等方面的问题。
除基差贸易和期货套保外,渤海期货北京营业部总经理郭懿瑶表示,饲料企业还可以通过期权更灵活高效地规避生产经营风险。
“期权首先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大挪移’,企业在持有豆粕现货或期货多头头寸时可买入看跌期权,或在持有期货空头头寸时买入看涨期权,实现价格保险;其次是能够让企业‘花小钱办大事’,企业在可用资金有限时,可以通过买入期权实现杠杆效果;第三是‘借风使力’,当企业预期未来原料价格不涨或小涨时,可通过备兑开仓来增厚收益、降低成本;第四是帮助企业‘立体化作战’,与期货套保形成组合策略;最后是‘精准化优势’,当企业对未来行情具备较高信心时,可在期权上以相对准确的价格和方向进行减仓。”郭懿瑶说。
针对刚开始进入期权市场的饲料企业,郭懿瑶认为企业可以尝试买入期权,想建立库存可以买看涨期权,为库存保值可以买看跌期权。